智慧物聯網時代來臨,科技業者之間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根據全天候科技報導,華為與蘋果,因發展模式相近,預料在此趨勢下,兩強相爭,終須一戰。
IDC 數據顯示,2018 年,華為手機全球出貨量為 2.06 億支,年增逾 33%;蘋果和三星,則分別為 2.088 億支及 2.923 億支,雙雙呈現衰退,就此趨勢來看,華為最快今年、最慢明年,就會超越三星,成為全球最大手機廠。
1 個月前,華為提出「1+8+N」戰略,以手機作為智慧時代的核心入口,平板、PC、穿戴、HD、AI 音箱、耳機、VR、車機等 8 種終端品類為輔入口,外加其它有潛力的智慧硬體,建立其終端硬體生態。
近期華為和汽車製造商之間,互動頻繁,Volvo、上汽榮威、寧德時代等業者,都被納入華為的合作名單中,華為還設立了「汽車行業解決方案」部門,藉以調配智慧駕駛技術背後,不同部門的資源。
此外,華為的消費者業務 (CBG),已於 2018 年,成為集團最大營收來源,占比逾 48%,更被創辦人任正非賦予「軍團作戰」指示,獲得更大的自主權;簡言之,從上述各種跡象可看出,手機已不再是唯一主角,華為 CBG 這艘大船,已經開始轉向。
華為 CBG 正從第 1 階段的「以手機為核心」,轉向第 2 階段的「全場景智慧化戰略」,路線相當清楚。
3 月 29 日,任正非在 CBG 誓師大會上,提出 CBG「3 年 1000 億美元、5 年 1500 億美元」的營收目標;而 5 年後,華為全集團營收,將達 2500 至 3000 億美元,這意味著,未來 CBG 業務營收占比,將高達 50% 至 60%。
對於上述目標的實現,華為消費者業務 CEO 余承東表示,屆時,非手機業務的收入占比,將達 3 分之 1,相當於華為消費者業務 2018 全年的收入。
不只華為,三星、蘋果,也都選擇了以手機為核心構建生態,三星提出的 AI 和智慧物聯網戰略是「Smart Things」,計畫於 2020 年之前,讓所有的三星家電與電子設備,都實現智慧化。
相較之下,華為的模式,與早期的蘋果較為接近,都是以手機為核心;近年來,蘋果在 PC、平板、手錶等穿戴式裝置領域,實現了多元化發展。
蘋果 2019 財年首季財報顯示,營收為 843 億美元,其中 iPhone 銷售額為 520 億美元,Mac 產品為 74 億美元,iPad 產品為 67 億美元,穿戴式、智慧家電和配件營收為 73 億美元,年增 33%;服務業務也有亮眼表現,營收為 108.75 億美元,年增 19%。
華為消費者業務首席戰略官邵洋指出,就多元化發展競爭來說,華為和蘋果的競賽,才剛起跑,「要看接下來誰跑得快」。
無論從智慧手機或 IoT 戰略來看,華為的成功,都不是來自於「戰略優先」,而是看準目標後的執行力;CBG 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強的市場,想掌握此機遇,最重要的就是「快」,而「軍團作戰」,就是任正非最大的授權。
就 CBG 而言,不必背負華為 30 年來建立的很多包袱,例如職級體系、薪酬體系、人員管控體系,一切都能簡化,快速決策。
余承東認為,CBG 團隊是華為最有作戰力的團隊,華為在許多新興市場,還沒做到第一,是因尚未完全展現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