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RCEP) 談判進度緩慢,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地 (Mahathir Mohamad) 週末表態,他願意接受一個 13 國的協定,暫時排除印度、澳洲及紐西蘭,讓協定盡早簽署。
RCEP 原本為 16 國的架構,包括東協 10 國以及中國、日本、南韓、印度、澳洲及紐西蘭,如果協議確定,這將是一個占全球 GDP 近 3 分之的亞太區大型協議。自 2013 年以來,談判一直在進行,但印度並不願意開放市場。
馬哈地在接受《CNBC》訪問時表示,原始的 16 國架構在談判上出現困難,因為這些經濟體處於競爭關係,參與國要大幅改變思惟,這需要時間。他認為可以先達成 13 國架構的協議,再讓印度、澳洲及紐西蘭在未來加入。
但相對於馬來西亞總理的看法,印尼貿易部長 Enggartiasto Lukita 則認為,協議的框架仍是 16 個參與國,所有人都希望最好爭取全數簽署。
東協國家在這個週末於泰國進行了第 34 屆東協高峰會,會後發布的聲明中,各國重申在今年完成 RCEP 的承諾,特別是在美中貿易紛爭之下,為亞太地區的談判帶來新的緊迫性。
泰國總理帕拉育在會後記者會表示,如果東協能完成此一協定,將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帕拉育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很多國家,東協中泰國、印尼、越南及新加坡都將參與,他希望會在 G20 峰會上討論此事,並商議解決方案。
美中貿易戰背景下,馬來西亞等東協國家經常被認為是受益者,因為公司會將生產由中國移出,以規避關稅。不過馬哈地認為,這些好處可能只是暫時的,如果美國政府出現變化,新政府可能會制定一套新的政策,再次促使企業重新思考想要的供應鏈生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