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自明
「新台幣將面臨升值的壓力!」央行總裁楊金龍 7 月初,在一場演講中對市場提出「示警」。
在他說話前,不到 2 週內,新台幣就強勢升值 1.6%,盤中最高觸及新台幣 30.86 元兌 1 美元。
歷來央行總裁,不輕易對匯率走向發言,一旦發言,提醒企業預做因應的意味濃厚。例如 2018 年 3 月,新台幣兌美元升破 30 元,楊金龍剛接任央行總裁,央行即出具報告指出,新台幣將出現波動,企業要做好準備。結果 4 月起,新台幣由升轉貶,年底兌美元貶至 31 元,年貶值幅度將近 3%。
這次,則是預做升值示警。近期《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簡稱資金匯回條例)三讀通過,財政部估計 1 年最高有 8 千 9 百億元的資金回台,楊金龍就明確表示,如果資金短期大量進入台灣匯市,將使新台幣升值。
今年開始,外資屢屢「喊多」新台幣。年初,日本三菱日聯銀行全球市場調查部門首席分析師內田稔即指出,新台幣兌美元今年最高挑戰到 29.1 元。美銀美林則在 6 月 27 日的研究報告顯示,到今年第四季,新台幣會升至 30.7 元,換言之,今年升值幅度可能達 1.5%,幾乎把上半年的貶值幅度吃掉。
為什麼他們看升新台幣?這關係到匯市的 3 大「玩家」,也就是台灣央行、外資和台商,從他們各自的角度,導致新台幣走揚。
川普力促美降息
台央行落後降息,間接促升
一、從央行角度,台灣央行向來落後降息,若美國、歐洲等各大央行降息、而台灣沒降的「空窗期」間,新台幣將有升值空間。
俄國、澳洲央行均在今年陸續降息,澳洲並降息達 2 次,歐洲央行 9 月也可能宣布降息。降息將導致貨幣趨貶,澳幣兌美元今年以來已貶值超過 1%。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 6 月 29 日參加 20 國高峰會、川習會後,再發推特抨擊中國、歐洲玩「匯率操縱遊戲」,暗示美國將出手壓低美元;接著又批評美國聯準會「搞不清楚在做什麼」,希望降息。
雖然貿易戰在川習會後,暫告緩解,但川普「喊低(talk down)」美元,聯準會選擇降息的機率,居高不下。芝加哥交易所(CME)最新預測,聯準會在 7 月降息一碼(0.25 個百分點)的機率,高達 94.1%。
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本週至國會作證,他的談話影響美國降息與否,將是新台幣升貶關鍵。
「當美國降息,台灣通常不會馬上跟進,在這段時間內,的確會造成新台幣有升值的壓力,」政大金融系教授朱浩民指出。以金融海嘯期間為例,聯準會開始降息,隔了半年後,台灣央行才跟進降息。
聯準會若開始降息,等於重啟「量化寬鬆」,美元利息變少,熱錢將從美國流出,湧進新興市場,如台灣,受熱錢簇擁,新台幣不升也難,估計將持續到台灣央行降息為止。
「(新台幣升值)誰弄的?美國人弄的,」前央行總裁彭淮南曾指出。美國實施第一輪量化寬鬆時,新台幣兌美元就上漲約 1 成。
外資搶進高息台股
轉賣為買,拚股匯雙賺
二、從外資角度,台股現金股利殖利率有相對吸引力。
元大證券報告顯示,台股現金殖利率達 4%以上,高過中國、泰國等大多數國家股市;今年以來,美國公債殖利率下滑,上週一度跌破 2%低點,兩者的「利差」達近 2.3 個百分點。
因台股幾乎類似「債券」,殖利率高度穩定,從 1998 年來,只有 3 個月低於 2.5%,其他月份幾乎都在 3%至 4%,當台股殖利率和美國公債利差縮小時,外資就有可能將資金轉來台股。
外資已化「盤算」為「行動」,準備股、匯雙頭賺。6 月 18 日起至 6 月底,外資從賣超轉為買超,總買超台股高達 472 億元,連新台幣都在短時間內升值達 1.4%。
台商資金返台
約 4 百億元將流進市場
三、從台商角度,他們也趁《資金匯回條例》通過、匯回稅率從 20%降為 8%時,將海外資金帶回台灣,成為推升新台幣的力量。
「資金回流是長期影響,推動新台幣(升值)比較長的支撐,」日本東岳證券台灣區服務代表、外匯專家李其展指出。
雖然條例規定,匯回的金額只有 5%自由運用,25%做金融投資,但即使以財政部最保守的估計,1 年回流金額新台幣 1 千 3 百億元計算,未來一年也將約有近 4 百億元流入入市場,這對成交量 1 天僅約新台幣 3 百多億元的台灣外匯市場,將會造成衝擊。
「(台灣)央行的手很難不伸手進去管理匯率,但又擔心遭美國盯上,」景文科技大學財金系副教授章定? 舉例,1986 年台灣因對美國貿易順差,美國要求新台幣從 40 比 1,升值到 25 比 1,降低台灣出口競爭力。如今美國祭出貿易戰,打擊對象就是順差國,難保不會重演 1986 年的情景。
這是上任將滿 500 天的楊金龍兩難:出手使新台幣貶值,台灣是美國第 13 大的進口國,擔心美國採取貿易報復;放手讓新台幣升值,台灣約 7 成 GDP 來自出口,外銷商將叫苦連天。
不過,今年 6 月起,外資大舉匯入,新台幣跳升速度太快,央行只得出手干預,大手筆買進外匯,以利新台幣貶值,導致台灣外匯存底金額再創新高。從央行、外資、台商因素,都為新台幣埋下升值伏筆。但彭淮南說過,匯率就是雙面刃,升值助了內需,卻害了外銷。
新台幣若持續升值,最大的受害者,無疑就是收美元的出口商、美元資產部位高的壽險業。前年新台幣兌美元大幅升值 8%多,台灣整體壽險業匯損及避險成本,整體損失金額高達逾 1 千 7 百億元。
「壽險業有 5、6 成以上是美元資產,就算美元貶值,不可能說搬就搬,」大型壽險公司副總經理指出。除買進如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避險,降低匯損對財報影響外,另一個常用的簡單方法是:分散貨幣。
「當新台幣兌美元升值,其他亞洲貨幣沒道理不升值,有時升得比新台幣更兇!」某家做出口的化學產品公司財務長指出,分散持有的亞洲貨幣,升值幅度超過新台幣,等於有匯兌利益可賺。
因此,壽險業或出口商都透露,若新台幣升值趨勢確立,最有效的辦法,竟是「買韓元避險」!
他們的理由是:韓國是台灣出口最大的競爭對手,台灣央行常把韓元視為比較對象,會把新台幣的升幅,控制在比韓元升幅更小的範圍內。因此,廠商可用韓元兌新台幣升值的匯兌收益,抵銷美元兌新台幣貶值的匯兌風險。
以 2017 年為例,新台幣兌美元升幅逾 8%,但反觀韓元,升值幅度更高達近 13%,遠超過新台幣。
對個人而言,若長期有美元需求,此時是用「強勢新台幣」買進「弱勢美元」的機會,或買進其他更強勢的亞洲貨幣,例如韓元,也是新台幣走升時不錯的選擇。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1652 期,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來源:《商業周刊》 1652 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