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 (COVID-19) 疫情持續蔓延,讓不少企業暫緩商務計畫推展,甚至被迫改變員工出勤方式,但也有部分工作型態的人,不受這波疫情影響,這種工作型態在國際勞工組織 (IPO) 以「電傳勞動」加以定義,擁有不受場地限制與可彈性安排工時兩大特質,其中,「在家工作」又是電傳勞動最主要的模式,也是近幾年來人數不斷成長的工作型態,這段期間吸引不少企業躍躍欲試。
系統廠商英迪瑞 (Introv - Oracle Netsuite 5 Star Partner) 商務發展主管 Jacky,就是電傳勞動的典型個案,早在疫情還沒爆發前,他的工作型態就不拘於辦公室,早上還在自家跟客戶談 case,下午就跑去咖啡廳跟公司同事談會議流程。
疫情開始流行後,他的工作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可以維持同樣步調,由於本身是 ERP 廠商,讓 Jacky 對於雲端系統的運作非常熟稔,跟客戶線上溝通沒有太大障礙,他表示,現代通訊軟體與平台的便利性,讓他運用 google 進行視訊會議以及透過 line 收發檔案都非常自然,遠端工作,對他來說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
彈性與自由,一向是電傳勞動的優勢,但遠端工作、在家工作同樣有要面對的問題,包含工作進度推展與員工效率掌控等。
針對這些問題,鋒形科技執行長李佳鴻表示,電傳勞動模式在科技業早已行之有年,像是一星期只進公司四天,碰到需要討論的問題就以線上會議溝通,公司也能藉此掌控員工的進度,從開銷而言,員工雖然電費增加,卻也省下來回公司的交通費,兩者權衡下,對於勞資雙方而言還是具有成本效益。
不過,李佳鴻也表示,電傳勞動確實會有工時難以計算的問題,所以通常都是勞資雙方協調好,取一個固定的打卡時間與工時計算,事實上,近幾年運作電傳勞動的環境條件日益成熟,也有愈來愈多的雲端系統輔助勞工在家工作,所以電傳勞動的模式在未來應該會愈來愈普遍。
針對電傳勞動限制,上承人資執行長菲大 (宋克家) 則認為,遠端工作不見得適合每種產業,通常比較適合知識工作者,而能否落實遠端工作制度,還是跟管理模式有很大關係,因為在家工作很難計算真正工時,甚至無法給加班費,所以通常遠端工作只能用正常工時計算,但為了因應法規 (勞動事件法),遠端工作者還是必須有打卡紀錄。
至於工作成果,除了有賴勞資雙方協議外,同時要有很具體且明確的工作目標,遠端工作者之所以適合知識工作者的理由也在此,有一個具體明確的作品或產出,企業才方便以結果論評估工作效率,而如何掌控遠端工作者的出勤與工作目標,公司的規劃與管理辦法就顯得相對重要。
整體而言,科技進步讓電傳勞動使用機會增加,但未必適合每種產業運用,儘管並非所有產業的最理想工作型態,卻提供勞資雙方另一種選擇模式,這波武漢肺炎疫情,也提供企業預先實施電傳勞動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