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慶徽
台灣人愛買保險,平均每人手上持有超過 3 張保單,當肺炎疫情衝擊全球資本市場,下一個遭殃的,會是壽險業嗎?
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通稱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升溫,3 月 16 日至 19 日,國際信用評等機構惠譽,陸續將英、美、歐洲及亞太地區的壽險業評級展望,全面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公勝保險經紀人戰略長李正偉及多位受訪者表示,這次惠譽將全球三大洲壽險業展望同步降評,是過去少見的情形。
三大洲壽險業信評同遭降評,主要是背後有 3 大隱憂:第一,疫情持續升溫,恐使歐美的壽險、醫療險等理賠風險升高。第二,全球股、債、金市皆重挫,將直接衝擊壽險業的投資部位。最後,則是各國央行降息,低利時代,業者更難將從保戶那收來的錢,找到高收益投資選項,賺取利差,意味著獲利可能縮減。
雖然,台灣的壽險業幾乎不可能倒閉。根據《保險法》,政府可以在業者尚未倒閉前就出手,最近一例,就是 2016 年遭金管會接管的朝陽人壽。
但就算不死,大空頭市場,也可能使保險公司帳上資產大幅減損。
例如,2018 年 10 月,全球股災,便讓台灣壽險業淨值單月蒸發 2661 億元,這相當於台灣壽險業獲利王國泰人壽去年稅後淨利的近 7 倍;再加上,日前美國聯準會祭出「零利率」政策,而台灣央行也跟進降息,降到比金融海嘯時期還低。這,都將衝擊保險業獲利。
當保險業資產減損、受傷慘重,連動效應將逐步浮現。
最直觀來看,是旗下有壽險業的金控公司今年獲利可能大減。以台灣 2 月獲利前三大金控集團為例,今年 2 月,國泰人壽占母集團稅後淨利比高達 71.3%,富邦與新光的占比也達 48.9%與 87.2%。
一位金控產業分析師指出,若市場持續惡化,未來壽險業不只淨值會縮水,利差壓力也會更大,恐影響壽險上繳金控的獲利,進而影響金控業者的現金股利發放幅度。
目前除了惠譽示警,金管會其實也看到這波衝擊的風險。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指出,保險局將研議調降保險業的資本適足率風險係數,與放寬淨值比,這兩項都是審視業者手上資金是否足以抗衡市場風險的指標,協助業者和緩衝擊。
不過,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彭金隆提醒,保險業不同於銀行業,不會出現立即的擠兌風險,金流短期內不會有問題,「現在(壽險業)要謹慎面對(疫情),但惶恐也沒必要」。
只是,如果這波資本市場「大逃亡」繼續,讓壽險業資產減損持續擴大,甚至從只是帳上的未實現虧損,變成實際虧損,一般保戶可能要注意的是什麼?
首先,是給付條件好、利率高、保費低的「好保單」可能越來越難買到。
去年底,壽險業才因監管法規趨嚴,被調降責任準備金利率,也就是業者要拿出越多準備金,來預防風險,造成獲利壓力,因此許多「好保單」停售,或越賣越貴。
如今,多位保險業人士推斷,金管會見市況不好,為保障消費者,可能會要業者拿出更多責任準備金;同時,壽險公司本身獲利縮水,市場前景不明。種種壓力下,預期會再有一波保費調漲潮。
此外,保單商品也很可能加速「改款」。捷安達國際保險經紀人公司董事長吳鴻麟舉例,曾有保險公司,本來推出的醫療險無給付上限,後來重新設計保單,看似增加過去未理賠項目,但卻不再無上限給付。
「(保險公司)會要客戶去做保單轉換動作,如果今天有業務員說,我們現在設計更好的保單,你要不要轉過來。世界上有這麼好的事情嗎?眼睛要睜大!」吳鴻麟提醒。
他建議,若有需求的民眾,目前可優先考慮的,是醫療、失能及長照險,這 3 種保險都是對保險公司來說較難賺、最可能先被動刀的險種。
另一方面,利率變動型保單,則是保戶目前得特別「停、看、聽」的商品。李正偉指出,由於利變型保單的宣告利率會每月或每年變動,如今進入低利時代,很可能你這個月買時,保單利率乍看很高,之後卻逐月調降,若沒仔細確認保單內容,效益可能不如預期。
這隻數 10 年罕見的黑天鵝,正掀出全球各產業承平時期未見的脆弱點,身為保戶,更該謹慎出手,才能在亂世中真的買到保障。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1689 期。
來源:《商業周刊》 168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