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工研院13連莊 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工研院以創新研發實力,再度奪得2020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3項大獎。(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Tag

工研院連續 13 年榮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近年 R&D 100 得獎技術逐步展現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工研院「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鎖定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領域與智慧化共通技術,不僅在此次評比中獲專業評審青睞,更持續與產業結合、落地應用,推升臺灣產業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發光發熱。

素有「科技界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日前公布 2020 年得獎名單,在經濟部技術處、能源局支持下,工研院以創新研發實力勇奪 3 項大獎,包括與台塑公司合作,只要 3 根蠟燭亮度的弱光即可產生電力之「染料敏化電池」;與台灣中油、台塑、有量科技、格斯科技進行高離子導電樹脂(NAEPE)材料與高能量電池驗證合作的「高能量及高安全樹脂固態電池」,可解決高能量鋰電池的安全性問題;以及導入 AI 人工智慧可優化遠距醫療照護品質之「慢性傷口智慧照護」。

切合社會所需 解決產業問題

R&D World 雜誌副總與主編暨 R&D 100 Awards 主席亨尼(Paul J. Heney)表示,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由得獎技術中可看出近年趨勢著重於汽車鋰電池製程優化、健康照護、AI 與安全等議題,「今年工研院獲獎的 3 項技術,顯示出該研發技術的影響力與創新力備受肯定,其卓越設計展現實際應用並符合社會所需,」亨尼說。

經濟部次長林全能指出,「解決產業問題」向來是經濟部交給研發法人最重要的目標,在 2019 年,平均每 1 元法人科專經費促成廠商投資效益達 4.79 倍效益;這些年來也看到法人科技專案運用專利成果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綜觀 2017 年至 2019 年間,就累積獲得 4,638 件專利,其中近 5 成為國外專利,有助於授權企業進軍全球市場,同時他也期許,法人能以優異研發實力,持續助產業一臂之力,將研發成果實際化為產業價值。

創新能力也成為因應變局的最佳解方,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因疫情動盪不安,仍看到臺灣有許多企業將創新能力轉換為競爭優勢,在困境中屹立不搖。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是全球研發界最具代表性的獎項之一,過去 13 年來,法人累積 59 項的獲獎技術,更有超過 9 成技轉國際大廠或國內廠商,林全能期許未來法人能持續助產業一臂之力,將研發成果實際化為產業價值。

研發方針接合國際趨勢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今年得獎技術僅 16 個是由美國以外的機構獲獎,其中臺灣就得了 7 個,日本有 5 個,顯示臺灣已是連年被國際肯定的創新國家。而此次獲獎的 3 項技術,也體現出工研院擘畫的「2030 技術策略與藍圖」,聚焦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三大應用成果,足見工研院研發方針正與國際科研趨勢完美接合。

台塑董事長林健男也表示,這次與工研院合作的技術能獲得國際大獎,對台塑來說意義重大。回想 2009 年開始投入研發,到 2011 年與工研院攜手合作,當時全球並無相關成熟技術,世界各國也無業者投入生產,台塑在仁武建置實驗室,自行開發材料、製程及設備。10 年磨一劍,直到 2018 年底,在臺南沙崙設立自動化試量產線,成功產出全球第一片染敏電池模組。

林健男進一步指出,這次獲獎顯示台塑的創新研發能量與商品化能力,獲得全球科技界肯定,符合企業永續發展的國際潮流。他也感謝工研院的支持以及研發團隊全心投入,讓這 10 多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產研共創帶來嶄新商機

除了 3 項獲獎技術之外,工研院另有 7 項技術也獲得入圍肯定,分別是:可 3D 列印的「全皮膚組織列印技術」,主攻綠色時尚的「微生物染料技術」、打造新循環經濟的「煙道氣 CO2 捕獲與應用創新製程技術」、突破固態磁碟的效能與壽命瓶頸的「全快閃儲存陣列管理技術」(SOFA)、主打手機 APP 串流市場的「智慧手機虛擬化技術」(Brahma)、方便可攜的充電新星「具飛輪之微型電動車快充系統」,以及兼顧效率與環保的「暫態表面改質之品質檢測技術」等創新技術。

這是工研院連續 13 年蟬聯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累計獲獎技術共 44 項,今年不僅以突破性的創能、儲能與智慧照護科技,在後疫情時代帶來嶄新商機,也讓臺灣與產研共創的科技研發實力,再度被世界看見!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6 期 2020 年 11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