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唐祖湘
臺灣機能布料全球市占率高達七成,許多國際球星身上穿的球衣、機能布料皆來自臺灣。但在 20 多年前,國內紡織業一度被視為夕陽產業,多虧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組長唐靜雯這位「現代織女」,當年勤跑產業現場的細心觀察研發,協助臺灣紡織業重返榮耀並轉型。
出身宜蘭平凡的外省家庭,從小唐靜雯就被耳提面命:家無恆產,一切要靠自己打拚。由於小時候跟著媽媽接針織家庭代工補貼家用,讓唐靜雯開始對紡織產生興趣,高中時期化學成績出色,畢業後高分錄取逢甲大學紡織工程學系,並持續攻讀紡織研究所。
約 40 年前唸紡織工程的女性少之又少,班上 48 位同學,只有唐靜雯一個女生,男女比例的懸殊,也嚇到陪女兒報到的唐媽媽,一直勸女兒不要念了。起初唐靜雯也不能適應,「男生的個性與做事方法很不一樣,講話直接,不會因為妳是女生就讓妳。」
唐靜雯也一度為無法打進同學圈子而苦惱,直到發現自己有男生不能及的本領:上課筆記整理得有條不紊,且文筆一流,考試前同學紛紛來借,連寫情書都找她代筆,這才讓她與同學的關係漸入佳境。有時同學間發生爭執,她也扮演和事佬,此外與教授的溝通也是透過柔軟的溝通方式化解。回首這些相處經驗,都讓她日後在以男性為主的職場上受益無窮。
研究所畢業後,有工專聘她當老師,言明半年後上任,此時一則工研院的徵才廣告,引起唐靜雯的注意。她想起教授常誇她邏輯清楚,論文比賽還得過第一名,「我覺得研究之路更適合自己。」她前往工研院應徵,打敗眾多男性競爭者,成為當時研究室裡唯一的女性。
到工研院上班後,唐靜雯對於主管交代的每一個任務,都認真作分析、寫企劃、為展覽寫文案…… 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磨練出扎實的基本功。甚至當人手不夠,主管詢問是否願意在試驗工廠日夜輪班,她也二話不說點頭答應;為工研院開啟與產業交流之門,她積極外出拜訪紡織業者,憑著優異的工作表現,唐靜雯一路從研究員、主任、副組長,再到現在帶領約 90 人的組長。
唐靜雯勤跑產業,提出的建議多能切中產業痛點,因此與業者建立了深厚的互信關係。她舉例說,當時的紡織業者不懂化工,只能添加國外進口的特製化學品,才能解決人造纖維色紗斷紗問題,但關鍵技術全掌握在外國廠商手上,「產業等於被掐住脖子,」於是她運用化學專長投入配方研究,與紡織大廠儒鴻等合作,將製程所需關鍵化學配方國產化,為機能紡織品奠定基礎。
之後,唐靜雯帶領研發團隊,持續運用化學品協助廠商往多元方向發展,陸續開發出具有抗菌、吸濕、排汗、抗 UV、防水等功能的機能性紡織品,協助國內紡織業轉型升級,擺脫夕陽產業的陰影。其團隊不只多次榮獲工研院推廣服務獎及成果貢獻獎金牌;2017、2018 年相繼以耐水洗的「iSmartweaR 智慧型紡織品」、無水染色的「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贏得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2020 年的「微生物染料」技術,也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入圍殊榮。
近幾年,唐靜雯帶領團隊研發可水洗智慧衣、生質化學品、保養品等新領域,觸角愈來愈廣,每當看見自己研發或輔導業者的產品上市,成就感油然而生,在她看來,科技研發者必須全方位研究,有市場導向研發概念,研究成果才能產生價值。
「女性專業能力強,EQ 又高,推廣效果常優於男性,」唐靜雯分享,早年女性研發人員在紡織業如鳳毛麟角,有業者先入為主的認為:「講技術妳懂嗎?」她沉住氣,一開口就切中問題核心,讓對方刮目相看;拜訪客戶前,她也一定做足功課,了解該公司最新動態,主動積極又熟悉技術,讓業者心服口服。
不過唐靜雯也坦言,女性進入產業做科技兼推廣時,仍有先天的障礙需克服,例如工廠環境不能與研究單位比,遇到長時間工作及機械粗活,體力上較吃不消;女性若有了孩子,埋首工作難免犧牲親子相處,若以家庭為重,在工作上勢必有所取捨,要取得平衡點才能兼顧。
1986 年進入工研院至今,唐靜雯對工研院「實踐兩性平權職場環境」特別有感,「30 多年前,工研院就能做到男女同工同酬,女性表現好就會被看見,不受限於性別,」如今念化工的女性增加,她也鼓勵優秀女性加入科研領域圓夢,讓科技女力更茁壯!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49 期 2021 年 3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