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與互聯網巨頭包括蘋果、小米、華為與百度等,紛紛進軍智慧電動車領域,造車新勢力已然進入 2.0 時代,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指出,這將對傳統車廠、上一波造車新勢力帶來六大改變。
智慧生活是「人 - 車 - 家」串成的場景,因此汽車是個人智慧生活的下一個科技終端。從傳統手機到智慧手機,用戶的使用時間成長了 10 倍,用途也從通訊擴展到娛樂、支付等生活面向。
智慧汽車也可能歷經相同過程,功能從代步通勤到生活的無限場景,型態與性能比手機更有潛力,加上手機市場已趨飽和,因此消費電子龍頭如蘋果必須進入智慧車戰場,否則當對手產品全面覆蓋智慧生活,等於手中只只有陸軍去 PK 海陸空軍。
傳統汽車的創新主要圍繞在動力,而電動車的創新重點在運算力。也就是說,未來車子是否「豪華」取決於智慧功能。而造車新勢力 2.0 擁有先天的優勢,蘋果、小米與華為這樣擁有強大智慧化基金的企業加入戰局,很容易將 ICT 行業積累多年的技術優勢移植過來,包括應用軟件、操作系統、交互設計等。
此外,造車新勢力 2.0 擁有非常強大的用户體驗設計能力,這可能是未來差異化競爭的核心。蔚來創辦人李斌日前曾說,蔚來短期的對手是 BBA,但長期來看是蘋果,這句話值得深思。
智慧車正快速模組化,汽車製造商追求更高產量,從而簡化生產流程並改善設計,未來 10 年,電動車所需的零組件數量可能從目前的約 1 萬個減少到 100 個甚至更少。
近來 MCU 晶片缺貨成為產業熱切關注問題,也使得車廠意識到,要從根本解決車用晶片短缺,必須研發新技術降低晶片使用量。目前電動車多採分布式運算,需使用到上百個 ECU,對應的晶片與種類繁多;若發展出中央運算架構,將大幅減少晶片用量。
智慧車已成 AI 的旗艦物種,將產生巨量的經濟體量,估達整個資本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幾乎所有的 IT 和互聯網巨頭都進攻智慧車戰場,就是因為它的旗艦效應。
顛覆性的技術變革期往往是最好的投資機遇期,目前 AI 產業雖然還比較小,市場規模約 2 兆美元,但在未來的 15~20 年可能會成長到 30 萬兆美元,這也是 ARK 投資創辦人、科技女股神伍德 (Cathie Wood) 重金投資特斯拉、Zoom 與比特幣的原因。
越來越多 PC 與手機轉向雲端運算,互聯網巨頭掌控著個人數據,以致演算法帶有高度偏向性,智慧車將制衡這樣的現象。
由於智慧車有安全需求,因此需要個人專屬的伺服器,成為個人運算中心的載體,如同其它共享經濟一樣,當用不在車上時,車的算力、儲存空間和電池完全可以被共享,因此智慧車將成為滿街跑的邊緣運算與數據中心。
智慧車的生態格局未定,大家都有機會創新,未來 2~3 年可能就是關鍵期。過去經驗來看,無論是 SUN 和 IBM 垂直整合、微軟與英特爾的摧毀了 IBM 的技術優勢,生態都是更加開放與開源。
智慧車也必將誕生車載操作系統,支撐豐富的軟體應用程式,尤其是與個人空間屬性相關的應用生態,開放開源是大勢所趨。
汽車品牌之間的車型競爭大概率將變成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比拚的是生態的繁榮度。除了特斯拉,操作系統很可能不是主機廠專屬,而是屬於開放的第三方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