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重演五天兩次大限電 政府必須做好「這三件事」

今周刊
Tag

文 / 李佳穎

4 年內發生兩度全國大停電,就算堅持台灣「不缺電」的一方,也無法否認供電不穩的事實。

而台電錯估備轉容量、台灣電網韌性不足,這些都有賴政府嚴肅回應。

5 月 17 日晚間 8 點,不少人手機都收到將執行緊急分區限電的警訊。這已是 5 天內第 2 次全台大停電,近兩百萬戶受到影響。4 天前的 5 月 13 日下午 2 點 37 分,高雄興達電廠 4 部發電機組無預警跳電,迫使全國約 4 百萬戶住家與公司行號,在下午 3 點到晚間 8 點實施 6 輪分區供電,就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也因此中斷。

近 2 次跳電的原因不盡相同。513 當天,台電工作人員在進行工程時誤觸隔離開關,造成高雄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讓鄰近的興達電廠共 4 部機組因此跳機,損失約 220 萬瓩供電量。台電為維持電網穩定,電力系統自動啟動「低頻卸載」,造成停電。

517 當天,則是用電量創 5 月歷史新高,興達電廠 1 號燃煤機組卻於中午故障,當下雖緊急調度水力與太陽光電支援,無奈夜間用電量仍持續上升,原本預計歲修完成的核三廠 1 號機與麥寮電廠 3 號機尚無法完全歸隊,供電能力不足,只好再度發出停電警訊。

電廠再出包 總統上火線致歉

這 2 次停電,不免讓人回想起 2017 年的「815 大停電」。當年的台灣,因為核一、核二廠機組歲修,再加上颱風吹垮輸電塔,供電本已捉襟見肘,又碰上中油人員施工時不慎切斷天然氣供應,使全台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大潭電廠 1 到 6 號機組跳脫,損失 438 萬瓩電力,結果就是全國近 600 萬戶在酷暑當中,停電 5 小時。

近 4 年過後,在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提升燃氣發電比率下,台灣的能源結構樣貌早已和 815 停電時截然不同,但為何仍發生意外?由於電力供給是否穩定,牽涉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走向,朝野政治領袖針對「台灣究竟缺不缺電」這個命題,再度激烈交鋒。

5 月 13 日下午,當全台仍在分區限電,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率先開火,在臉書上發文批評,「台電今日備轉容量率顯示 10.01%,亮綠燈標示供電充裕,興達電廠發電量僅占全台發電量 3.88%,為何機組一故障全台跳電?政府應立即說清楚講明白,徹查數據是否長期造假!」

晚間 7 點,則輪到總統蔡英文親上火線,在總統府內發表談話向人民致歉,同時強調:「今天的備轉容量率有 10.01%,電廠發電都正常⋯⋯。」將事故成因定調為輸配電的電網問題,而非供電不足。

四壞狀況齊發 跳電危機仍在

檢視台電公布的電力供需資訊,513 當天的尖峰負載電量為 3670 萬瓩,備轉容量率 10.01%,所以台電當天的最大發電能力,應比全國用電尖峰那一瞬間,還多出 367 萬瓩。不過,當天因設備故障跳脫的興達電廠 4 台機組,總發電量也不過 220 萬瓩,並未超過台電手中的「備轉」電量,為什麼仍會引起全國限電?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在 513 當天的緊急記者會上,仔細解答了這道矛盾的算術題:「用電尖峰負載高於預期。5 月中旬原先預期為 3500 萬瓩,今天達到 3670 萬瓩,比預測高出 170 萬瓩;綠能估算也出現誤差,光電發電量比預測減少 30 萬瓩、風電減少 215 萬瓩;由於水情不佳,能快速上陣的水力機組無法支援,減少供電 180 萬瓩。」

「今天的狀況,我們面對到當所有最壞狀況疊在一起時,我們可能真的應付不來。」曾文生在當天記者會上的發言,恰好可以成為「台灣究竟缺不缺電」的解答:若沒發生意外(人為疏失造成跳電),且最壞的狀況沒疊在一起(高用電、缺水、綠電量不如預期),台灣確實不缺電。但天有不測風雲,一旦意外再次發生,台灣的供電仍可能像這次一樣「應付不來」。

 

來源:《今周刊》 第 1274 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