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楊偉甫:淨零碳排加速電業轉型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楊偉甫。電力部門占全球碳排比重高,各國電力產業必須加快腳步,為減碳做出貢獻。(圖: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Tag

撰文/張玉圓

全球發電與供熱部門占碳排放量比重超過 4 成,從供給端的能源產業來降低碳排,已是各國達到淨零碳排的重要路徑。在臺灣,台電透過擁抱綠能、增氣減煤、智慧電網等作法,成為電業減碳主力,同時也規劃跨域合作,運用碳捕存等創新科技進一步減碳,逐步邁向 2050 年淨零碳排新時代。

2020 年是氣候變化多端的一年,據德國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Munich Re)估計,極端氣候造成的全球損失高達 2,100 億美元,國際間淨零碳排浪潮呼聲愈來愈高。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楊偉甫指出,電力部門占全球碳排比重高,各國電力產業必須加快腳步,為減碳做出貢獻。

楊偉甫回顧,全球電業自 1970 年代起出現三波典範轉移,首先是兩次石油危機,引發第一波電業改革,是電業「自由化」階段:目的是促進競爭,提升電業效率,但也出現因電力供需不平衡而導致電價市場被操弄的問題,所以自由化的腳步漸漸趨緩;2000 年開始,氣候變遷逐漸受到重視,催生第二波變革-「能源轉型」:各國減少火力發電、改採潔淨與再生能源;2020 年,極端氣候事件頻傳,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掀起第三波的淨零碳排浪潮,電業部門是碳排大戶,需積極規劃淨零碳排的時程與路徑。

「從上述演進可看出,電力事業已從追求經營效能、將本求利,進展到低碳電源,調整能源結構;如今進入淨零碳排時代,電業必須與不同產業跨域合作,才能創造環境永續的共榮發展,」楊偉甫說。

引導電業進入新時代,國內已有相關法規,包括電業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及氣候變遷因應法(溫管法修正草案),目的是營造友善分散式電力發展環境,明定國家溫室氣體長期減量目標。包括台電在內的政府部門,也在進行細緻的盤點,希望訂出未來 10 年 20 年內可行的減碳路徑及作法。

日照、風場、水力 綠能優勢在臺灣

「在明確量化目標出爐前,台電早已積極投入能源轉型,」楊偉甫點出,台電以「擁抱綠能、增氣減煤、智慧電網、前瞻創新」為策略重點,已展現亮眼成果。首先在擁抱綠能方面,綜合彰濱及南鹽全臺兩大太陽光電場,裝置容量達 250 百萬瓦(MW),年發電量 3.3 億度,每年可助減碳 16.7 萬噸;且光電場內的所有設備及元件高度國產化,兼具協助產業發展的效益。

在離岸風電領域,臺灣更是領先亞洲各國的佼佼者,除了各國內外開發商,台電也兼營離岸風場,第一期工程可望於 2021 年底完成,21 支風機裝置容量達 109.2MW;第二期工程也完成招標,預計裝置容量約 300MW,將於 2025 年開始發電。

台電也輔導民間開發小型水力發電,做為公民電場。在蘭陽電廠建置的「微水力測試平台」已於 2021 年 4 月正式啟用,作為驗證場域,由台電協助民間進行效率認證,以便開發出來電力能夠自發自用,也可以轉賣給台電。

在離岸風電領域,臺灣更是領先亞洲各國的佼佼者,除了各國內外開發商,台電也兼營離岸風場。

不只增氣減煤 智慧電網讓調度更精準

台電過去幾年推動「增氣減煤」,在全臺建置多座燃氣電廠,除了臺中地區的燃氣計劃都審卡關,其餘電廠共約 13,000MW 裝置容量,都將在未來幾年如期商轉。臺中火力發電廠曾是全球最大燃煤電廠,透過降載、停機、自主減煤等,過去 6 年已減排 6 成;未來實施 5 號到 10 號機的空汙改善及增氣減煤,可再減排 5 成以上。

楊偉甫也表示,數位轉型是能源轉型的必要工具,因此台電也全心投入數位轉型,包括智慧電網的建置。位於金門的示範計畫已經完成,共計 3.3 萬戶安裝智慧電表。按照金門經驗,逐步打造全臺灣的智慧電網。未來在家戶安裝智慧電表(AMI),透過用電可視化,碳足跡一目了然,同時建置家庭能源管理系統(HEMS),用科技省電。

「再生能源大量併網,智慧電網就是穩定供電的重要基盤,」楊偉甫以用電尖峰為例,目前落在夏季以及上班時間,未來用電尖峰將轉為下班後,主要是因為太陽下山後無日照,對用電的調度更有挑戰。

楊偉甫表示,現階段提升低碳能源、智慧用電調度的目標完成之後,台電將進一步導入創新科技,透過跨部門合作,提升減碳成果;盤點電力部門的淨零碳排前瞻技術,其中最可行的幾項包括碳捕存,目前已在臺中發電廠試驗成功,驗證可行,下一階段將推動具商轉能力的碳捕存電廠;另外還有氫能、長效儲能、深層地熱及海洋能、負碳排等技術,都須結合民間跨部門的力量,在減碳作為上持續努力,迎接 2050 淨零碳排新時代。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52 期 2021 年 6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