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 2021 年年報發布會備受各界關注,時隔四年,副董事長孟晚舟再度登場。孟晚舟消失的日子裡,華為採取一系列自救行動,推出鴻蒙作業系統,力圖拯救消費者業務。時至今日,孟晚舟宣稱華為已穿過這次劫難的「黑障區」,被寄予厚望的鴻蒙已奔跑近 1,000 天,到底發揮了什麽作用?
微信公眾號「豹變」報導,華為的 2021 年年報顯示,淨利較一年前大增 75.9%,但營收為人民幣 6368.07 億元,銳減 28.56%,寫下華為史上最大降幅。
拖累華為營收暴降的是以智慧手機為首的消費者業務。數據顯示,華為 2021 年電信公司業務的營收約減少 7%,企業業務略增 2.1%,消費者業務則驟降近 50%。
近十年來,消費者業務可謂是華為的營收成長引擎,營收增長趨勢與消費者業務保持平行。
如今「引擎」熄火了。由於高階手機晶片被「卡脖子」,華為手機銷量銳減。第三方機構的數據顯示,華為手機全球市場市占率從 2019 年的 17.6%,驟降至 2021 年的約 3%。
智慧手機難續消費者業務輝煌,促使華為在 2019 年提出「1+8+N」全場景戰略,其中「1」指手機,「8」包括平板電腦、PC、VR 等八種終端,「N」指泛 IOT 裝置。在智慧手機沒有進步空間的情況下,華為認為,有了鴻蒙,「8+N」才好賣。
華為在 2019 年發布鴻蒙系統,且立即應用在智慧電視領域,但鴻蒙真正爆發是在兩年後。
2021 年 6 月 2 日,華為發表鴻蒙系統 2.0,將應用範圍擴大至手機、平板電腦、智慧手錶等領域。這一天,「鴻蒙系統」的百度搜索指數達到歷史高峰。此後,搭載鴻蒙系統的華為智慧裝置數量急速上升。
華為年報顯示,截至 2021 年底,鴻蒙裝置總量達到 3.35 億台,其中搭載 Harmony OS 的華為設備數超過 2.2 億。
若按照華為消費者業務軟體部總裁、鴻蒙系統操盤手王成錄的 3 個億小目標,鴻蒙超額完成 2021 年的任務。
華為的短期目標達標,就意味鴻蒙成了嗎?
王成錄曾表示,分析過去二十年 PC 產業和行動產業的生態發展,發現 16% 的市占率是一個分水嶺,超過 16%,生態基本就成功了。華為消費者業務 AI 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副總裁楊海松則視 16% 為鴻蒙的「生死線」。
值得注意的是,這條生死分界線是華為自己的判斷,海內外業界並無此一標準。
銀河證券按照 Google 在全球開發者大會公布的訊息,以及市場第三方市占率統計數據推導,目前全球搭載 Android、iOS、WP 等行動作業系統的活躍裝置總量約 35 億台,而 16% 市占率意味著裝載鴻蒙系統的活躍裝置數量不得少於 5.6 億台。
換句話說,華為 3.35 億台的裝置量才走了一半多的路程,尚未越過生死線。
此外,CIC 灼識咨詢的全球作業系統市占率數據顯示,去年 Windows、macOS、iOS 及 Android 的市占率共計高達 97%。
CIC 灼識咨詢總監汪海峰認為,如果作業系統的生態系市占率,要達到 16% 才能逃脫生死線,現在來看華為的差距仍大,其上有微軟 (MSFT-US) 、Android、蘋果 (AAPL-US) ,所以,鴻蒙距離真正成功仍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華為尚未發表鴻蒙系統前,創辦人任正非曾表示,作業系統最關鍵的是建立生態,重新建立良好的生態,需要兩、三年左右的時間。
PC 時代,微軟建立 Windows 生態;在智慧手機時代,Google 建立 Android 生態。在似到未到的物聯網時代,華為能否建成鴻蒙生態,要看華為自身裝置的出貨量,更要看鴻蒙能吸引多少合作夥伴。
就「1+8」而言,華為只能依靠自己的裝置,原因是小米 (01810-HK) 、OPPO、VIVO 等製造商每年雖銷售大量智慧手機等裝置,但作為華為的競爭對手,他們沒理由採用鴻蒙系統。因此,華為最要緊的是在「N」上尋找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