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將調查中國太陽能業者利用東南亞「洗產地」行為,是否有規避關稅的嫌疑,消息一出引起市場熱議。由於美國商務部去年 11 月才拍板放棄調查此案,如今為何卻又回心轉意再度出手調查,業界直指,主因就是美國能源部在今年 2 月 24 日公布的 1 份報告。
回顧去年,白宮在 2 月 24 日首度頒布《美國供應鏈行政命令》,清楚指出「強化美國當地供應鏈」將是政府首要任務,1 年過去後,美國能源部在今年同日正式出具超過 100 頁的報告,內容不僅剖析太陽能產業發展,更提出政府需跨部門合作,立法支持當地太陽能產業發展。
能源部在報告開頭引用美國政府承諾,指出為應對現今氣候變遷,美國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05 年減少 50-52%,2050 年進一步實現淨零碳排,過程中須透過建置綠電,滿足能源轉型計畫。
能源部在調查中發現,太陽能對美國乃至全球有其重要性,預計 2030 年美國年度安裝量將達 100GW 以上,不僅占美國用電量上看 40%,也無需提高電價,但回頭盤點美國國內太陽能供應鏈,卻僅剩碲化鎘模組與矽晶模組封裝,其他前段產品多掌握在中國業者手中,形同「被中國掐脖子」。
能源部意識到,美國現今大量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再追溯至上游的多晶矽、矽晶圓等,多由中國業者生產,加上中國有侵犯人權的紀錄,恐對美國太陽能供應鏈構成重大風險,因此安全、有彈性的供應鏈對現今能源轉型至關重要。
對此,美國能源部向政府提出三項建議,一是立法提供稅收減免,支持國內太陽能製造業,如設立新產線、持續營運都可獲得獎勵,用於保持當地競爭優勢,並抵消太陽能生產成本高出中國 30-40% 的影響。
二是立法鼓勵採用與安裝美國太陽能產品,為支持國內投資的確定性,更呼籲稅收抵免至少實施 10 年,扶植長期產業發展;三則是面臨國外市場如傾銷等行為,政府應提供貿易救濟措施,有效協調與實施,並為美國當地產業與工人創造公平生產條件。
能源部期望透過三項政策實施,重建美國太陽能製造業,不僅可確保未來減碳速度符合軌道,並組成安全、有彈性的供應鏈,不受外在環境箝制,與現今政府的理念一致。
若回頭觀察台灣現況,政府也提供 6% 發電補助給予採用國內模組的業者,不過,近年隨著躉購費率逐年調降,國內模組與第三地進口的模組價格差距也越來越小,加上若為業者發電自用,也不適用 6% 的發電補助範圍,自然就不會採用國內模組。
業界認為,隨著全球環境改變,供應鏈不再倡導全球化而是在地化,加上未來淨零碳排勢在必行,政府如何確保能源轉型計畫,成為當代甚至未來思考的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