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預估,美國失業率可能要升到 7.5%,也就是當前水平的兩倍,通膨居高不下的情況才有望就此結束。
包含國際貨幣基金 (IMF) 兩位經濟學家在內的研究人員指出,若失業率升至上述水平,全美將有約 600 萬人失業,但研究發現,只有在樂觀假設之下,聯準會才能在應對物價壓力的同時,將勞動力市場所受到的衝擊最小化。
美國上月公布失業率為 3.7%。Fed 官員在 6 月時預估,失業率只需要在 2024 年底升至 4.1%,就能讓通膨回到央行設立的 2% 目標。
然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經濟學教授 Laurence Ball 指出,若勞動力市場無動於衷,或是通膨預期沒有變化,只有 4.1% 的失業率是不夠的。他認為要麼讓通膨繼續保持在高點,要麼就讓失業率更高且經濟顯著放緩。
上述研究論文由 IMF 經濟學家 Daniel Leigh 和 Prachi Mishra 共同完成,他們指出近來引發激烈討論的一項問題,即「美國必須承受多少經濟痛苦 (Economic Pain) ,才能控制近 40 年來最嚴重的通膨。」
目前聯準會 (Fed) 正處於 1980 年代以來最激進的升息步伐。為了抑制高達 14% 的通膨率,1980 年代時任 Fed 主席的伏克爾 (Paul Volcker) 大舉調升利率,最終雖成功壓制通膨,衰退也隨之而來,在企業適應經濟放緩和裁員的同時,美國失業率也飆高至超過 10%。
Fed 即將在本月底公布利率決議,並發布最新經濟與通膨預測,然而,分析師態度並不樂觀,他們認為相較於 6 月時的預測,決策官員將預估通膨會持續更長一段時間,失業率也會更高,但究竟多高仍有待商榷。
上述兩位 IMF 經濟學家同時研究在不同失業率之下的通膨表現,他們得出一項結論,即「讓失業率長期且痛苦的上升」,是唯一能有效壓制通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