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規劃二房嗎?手上現金要存股還是買房?

永誠資產管理處
我該規劃二房嗎?手上現金要存股還是買房?(圖:業者提供)
Tag

45 歲的林先生擁有一間房子,房貸也繳得差不多,近幾年手邊又存下了一筆錢,雖然距離退休年紀還有一段時間,但看著面對日益競爭的產業環境,決定先行規劃退休,才不會臨近退休年齡時不知所措。

林先生思考著是要存股還是買二房?畢竟買房不是兒戲,若再買可能又要背負多年房貸壓力,存股似乎較為簡單,不過心裡又覺得買二房不但能作為退休規劃,也可以留給小孩。煩惱之際,剛好有習慣往來的銀行打電話來說有份資料可寄來參考,林先生收到資料後看到基金報酬率還不錯,主動去聯繫銀行想進一步了解。

銀行聽完林先生對於退休計畫的煩惱後,跟林先生建議其實可以有兩全其美的方法!就是買第二間房後,可以把第一間房增貸去申購配息型基金,用配息與增貸的利差來繳房租。林先生聽完覺得這真是個好方法,不過心中也不禁懷疑……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真的有這麼好的事情嗎?

要小心!不跳入蜜糖中的毒藥

林先生先前曾在家旁的房仲門口看 DM,了解住家附近的行情價,一間 30 坪的中古屋,大概 1500 萬。假設林先生按照銀行建議:把第一間房子增貸出來 2000 萬,拿去配置到銀行建議的安 X 收益成長基金,年報酬率 4.7%,一年可領 94 萬,同時付 300 萬頭款買間 1500 萬的房子,貸款期限 25 年,利息 2%,一個月要繳 $50,863,一年共繳 $618,356。這樣套利來看,還可以賺到 $321,644。以上計劃看起來似乎很完美,但不可忽略、一定要小心的是:賺了配息,賠了本金。

配息基金賺了利息 本金卻一直被吃掉

許多基金打著保證配息,配息這件事也不假,但市場狀況不好時,你有想過配給你的錢從哪裡來嗎?絕對不是從基金公司的口袋拿出來,而是從你的本金中拿出來。當市場不好,為了提供穩定配息,可能反而造成淨值進一步下跌,也就是你投資在市場的錢不斷減少,很多時候即使加上配息,也還不及原本投入的本金。

買房加存股 其實這樣做更安心

換個做法來看,如果林先生按照銀行給予的建議,把第一間房增貸 2000 萬出來,也同樣買 1500 萬的房子,付了 300 萬頭款後還剩 1700 萬。同時將這筆錢拿去買配息型的 ETF。以市場常見配息 ETF,例如 0056、00878、00900 的歷史紀錄約 5% 報酬來看,將 1700 萬投入一年也可領到 85 萬股利。

此方式與配息基金最大的差異在於:

1. 配息基金是 2000 萬全部投入,配息型 ETF 是以 1500 萬投入,能給予的表現相當不錯。2. 配息型基金的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那配息型 ETF 會不會拿本金來配息呢?答案是不會,因為配息型 ETF 可隨時替換標的,所以比較不會造成本金過大的侵蝕。當然若是 ETF 投資境內所得的現金股利,扣除相關費用成本後,基於實務考量是會不分配收益,不過我們以配息型 ETF 這些年的表現來看,配息也相當穩定。

相較之下存股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比起配息基金而言,多了一層長期退休計畫的保障,也符合了想買房又想存股的想法。

除了跟指數的 ETF 我還能存其他個股嗎?

當然可以!只要能穩定配息有成長的個股都是很好的標的,存股領股利作為退休金是個不錯的做法,不過切記!此規劃的重點前提是「本金要多」,否則一年多個幾萬,對於變有錢的感受度不高,記得要回頭計算退休後的每月開銷,再加上報酬率,究竟要有多少本金才夠?

同時要特別小心,不要認為長期股市永遠都會向上,所以可以存很久,存股也得符合兩大理由:人口仍有增長及技術進步,股票不是不賣就能穩贏到最後。好的公司可以長期成長,在市場震盪時敢逢低加碼,衝破自己的心理壓力,還持續砸錢買股,越低越加碼,為自己退休鋪路;倘若是體質已經不太妙、不好的公司,那千萬不要覺得自己也可以越攤越便宜,或是賣掉可惜,仍要有適時斷尾的準備。

60 秒填寫投資困擾,量身打造專屬您的 100% 退休計畫

▶點擊測驗(https://www.surveycake.com/s/y9Vl6

「永誠資產管理處」

是全台合法擁有金管字號的證券投資顧問公司中「唯一首創資產管理的部門」

20 年深耕專營台灣各大科技園區,以認真、誠信思維提供客戶服務

讓努力累積財富的你,也可貼身感受理財管家的 VIP 價值

沒有代理金融商品,不以商品銷售出發,減少你的財務漏洞

從資產配置出發,透過「專案客製化」、「服務精緻化」、「獲利系統化」

你不需犧牲時間體力,就能感受到資產提升!

「卓越投資研究團隊」加「頂尖財務顧問團隊」共同與客戶締造里程碑

▶ ▶ ▶立即加入 https://line.me/R/ti/p/%40asset88598

▶ ▶ ▶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yongchengasset

本公司所分析個別有價證券僅供參考,投資人應獨立判斷,審慎評估並自負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