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Signature Bank 與第一共和銀行(First Republic Bank)位於曼哈頓中城的分行營業廳,在當地時間周一(13 日)上午均正常營業,現場未出現存戶大排長龍擠兌景象,華爾街分析師也說,這不是「雷曼 2.0」。
據《第一財經》報導,本周一是 Signature Bank 破產後第一個營業日,曼哈頓中城分行門口的記者遠比前來詢問的客戶還多,分行每走出一名客戶,記者便蜂擁而上。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 Signature Bank 客戶表示,由於銀行專員未能及時回覆,該客戶才親自前來確認銀行是否仍在營業,並被告知自己的儲蓄賬戶「安全無虞」。
美國監管機關周日宣布,接管總部位於紐約的地區銀行 Signature Bank,但所有存戶周一起能領回所有存款,納稅人也不會承擔任何損失。Signature Bank 是此輪風波中第二家被關閉的金融機構。
溢出效應持續擴散
伴隨著投資人把目光轉向潛在風險區域——地方性銀行,近兩個交易日,PacWest Bancorp、Western Alliance Bancorp、第一共和銀行等多次觸發停牌。
上述地方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與矽谷銀行(SVB)類似,其證券組合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下面臨虧損,存戶餘額本身也面臨縮水的問題,兩者結合導致流動性風險暴露。
JW Warren Capital 執行長李君蘅表示:「在此事件中,我們不能把股東和存戶混為一談。股市動盪不是監管者擔憂的,存戶才是。哪怕股東和債權人面臨清零的風險,但監管機構的支持足以穩定存戶的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股東和債權人本就要為所獲得的報酬承擔風險,但存戶需要受到保護。」李君蘅說道。
上周五矽谷銀行宣告破產,成為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第一家被聯邦儲蓄保險公司(FDIC)接管的大型銀行。
雷曼 2.0?為時過早
值得一提的是,本月初,美國聯準會(Fed)在向國會提交的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中提及:銀行業非常穩定,整個金融體系狀況良好。
銀行倒閉並不是罕見的事情。統計數據顯示,自 2008 年年初以來,美國共計已經有近 500 家銀行破產。
資產管理機構 BK Asset Management 宏觀策略師 Boris Schlossberg 表示,Fed 將會密切關注溢出效應。矽谷銀行的問題似乎不具普遍性,與其「目標客戶群」有關。相較下,目前大型金融機構存款資金來源更多元,且資產負債表比以前更穩健,抗風險能力相對更強。
LPL Financial 的分析報告也指出,Fed 激進升息政策、小眾客戶群,以及缺乏多元收益資產,導致矽谷銀行倒閉。該機構認為,矽谷銀行和 Signature Bank 倒閉不是更深層次危機的信號,但投資人需要密切關注銀行業及其相關行業的動態,以辨認任何蔓延跡象。
「我們預料矽谷銀行和 Signature Bank 倒閉不會成為系統性危機的第一步。」LPL Financial 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
誠然,不論是上周末擠兌場面,還是資本市場震盪,都不由得讓人們聯想起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受次貸危機影響,彼時多家華爾街投銀在政府和 Fed 支持下被收購,避免危機進一步擴散。
對此,李君蘅認為,矽谷銀行破產事件與雷曼危機相比,「兩者完全性質不同,不能比較」。
她進一步表示,2008 年次貸危機更大程度上是金融機構「資不抵債」的問題,許多銀行的資產及其抵押品(房地產)價格存在嚴重泡沫,10 多萬的房子炒到上百萬,金融機構資金枯竭。「現在,銀行是有錢的,更大程度上是資產期限的錯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