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各城市都爭相努力發展為新的「汽車城」,但由數據來看,廣州依舊穩居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城」的地位。
天眼查數據顯示,中國現存超 31.6 萬家汽車製造業企業。從企業分布情況來看,江蘇有 45000 家,占比 14.2%,排在第一位;浙江(11.66%)和山東(10.01%)緊隨其後;河北(8.53%)和廣東(8.40%)排在第四、第五位。約 60% 的企業成立在 10 年以內。
各地在強大汽車研發製造和一系列配套能力上,均花了大力氣。在傳統汽車時代,中國形成了七大汽車工業城市,分別是上海、廣州、長春、重慶、柳州、武漢、北京。如今,隨著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成為各地激烈競爭的對象,汽車工業城市傳統格局正在變革。
汽車產業是廣州的第一大產業,2021 年產值超 6000 億元人民幣,產量 296.6 萬輛、創稅 363.5 億元,產量和創稅均居全國城市第一,是名副其實的汽車重鎮。
2022 年,廣州汽車產量超 310 萬輛,連續 4 年居全國城市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車實現產值、產量分別為 446.61 億元和 31.37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1.2 倍和 1.1 倍。
上海和重慶同樣表現不俗。2022 年,上海汽車產量為 302.45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 98.86 萬輛,同比增長 56.5%。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上海工廠創造了全球矚目的「上海服務、臨港速度」,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 2022 年全年交付超 71 萬輛。以此計算,特斯拉上海工廠貢獻的新能源車產量占比為 71.8%。上海還有一項第一—新能源汽車推廣規模突破百萬,達 101.3 萬輛,位居全球城市第一。
重慶此前汽車產量一度大跌,但近 3 年,重慶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較快,2020 年僅為 4.32 萬輛;2021 年達 15.22 萬輛,同比增長 252.1%;2022 年達 36.52 萬輛,同比增長 140%。並使 2022 年重慶汽車產量達 209.18 萬輛,重新突破 200 萬輛。
武漢經歷過汽車產量下滑的落寞,根據武漢市統計局的數據,2021 年,武漢市汽車產量僅為 139.29 萬輛,而高峰時期,當地以乘用車為主的汽車年產量將近 200 萬輛,是中國六大汽車產業集群中的一個。
隨著小鵬汽車武漢項目、東風本田新能源工廠、高端跑車品牌路特斯集團旗下路特斯科技公司全球總部、法雷奧照明武漢第二工廠、偉斯巴特中國區研發中心等一系列重大項目陸續落戶武漢,其奮力崛起的決心十分堅定。2023 年,小鵬汽車項目、東風本田四廠…… 都是其重點項目,武漢還要支持經開區建設軍山新城,打造中國車谷。
長春擁有紅旗、奔騰、解放、大眾、奧迪、豐田等整車品牌,2022 年,長春統計口徑排產汽車整車預計達到 269 萬輛以上,同比增長 11%。
同時,西安、合肥等後起之秀也在持續加碼押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2022 年,西安生產新能源汽車 101.52 萬輛,同比增長 277.7%,反超上海成為「新能源汽車產量第一城」,其新能源汽車產量占全國份額 14.1%,位居全國第一。可以說,全國每生產 7 輛新能源汽車,就有一輛是「西安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