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專注、聚焦優勢。近期博雅出版的「失落的杜拉克管理藝術」一書,導讀吳雅章先生說: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認為,企業經營成功之道為「專注於經營、聚焦在優勢」。與所有上市公司共勉。
2023 年 7 月 25 日, Fed 將再次舉行利率決策會議,是否會繼續升息?屆時勢必引發全球金融市場的關注。因為近期股市不畏,FOMC 之 5.0% 至 5.25% 的利率水準;AI 產業概念股橫行於美股與台股
當 Fed 今 2023 年 3 月,Fed 升息之後並沒有,迎合金融市場的降息預期,反而再度公開提醒,若需降低通貨膨脹,則會採取額外的升息緊縮措施,鷹派的曲調並未平息,但股價指數卻不斷揚升;似乎不太理會 Fed 的緊縮。其實我們在股市中被磨練這麼久,多必定知道股市本身就是多空循環、漲跌互動來去,在 2003 年 SARS 非典型肺炎時,股市仍然照常底了底部之後,股價從當年的年中開始上揚。2008 年 3 月起開始出現「連動債違約風暴」,席捲全球的產壽險投資機構,引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金融風暴、甚至被譽為金融海嘯;但 2009 年 3 月 Fed 開始宣告執行,第一次的量化貨幣寬鬆政策 (QE),將
之後又在 2012 年與 2014 年宣告執行第二次、及第三次的 QE 政策,Fed 至少撒出去 4.5 兆美元的貨幣,挽救了全球金融市場、並造就了從 2,000 年以來的第二次股市繁榮。2018 年 3 月美中貿易戰爭開打,當時少數全球傳媒多以 1930 年的大蕭條背景去揣摩,認為實體經濟無疑將步入,衰退與蕭條時代;可是事實上並沒有這樣演變,反而在 2018 年的下半年,就見到股市的復甦與 2019 年的上揚。尤其是 2020 年初 COVID-19 之際,美股每天暴跌千點以上,數次引發「熔斷」;Fed 於 2020 年 3 月由數碼降息、沒幾天祭出無限量寬鬆貨幣政策 QE,股市應聲大漲;這一波多頭走到 2021 年的 11 月才歇息。
這無異意謂,每一次的股市崩跌多是因為,佛教講的「莫明」,基督教講的「試煉」,多是人類無法理解的恐懼而發生,但卻多是買進投資股票的機遇。荒漠甘泉 8 月 2 日說,「試煉的意義,不單是試驗一件東西的價值,而是增加這東西的價值。」因此在風險之中,更能夠凸顯一家企業的實力厚薄,因此股市一直是「危機入市」。
同樣道理,在股市多已經顯現其該有的價值之後,投資者極有可能就是要準備收割時候。例如承做伺服器的廣達,當股價直奔 200 元 / 股之際,其實已經接近其 2023 年初,該公司總市值的 3 倍;此時我們需要判斷的是,該公司未來數年的伺服器銷售總額,是否可以比現在成長 300% 以上?同樣地在高檔出現警訊的股票,還有中興電工、因為承製國軍雲豹戰車系統,其中因為使用中國製造的關鍵零件,而出現故障頻傳;二審官司被法院判定,要賠償 20 億新台幣,這將會使該公司第二季盈餘,需要認列該筆業外虧損。雖然該公司在交易所說明,零件部件有不少外包廠商,中興電工並不知情;但法院仍依照責任歸屬如此判定。如果這是事實,則依照會計保守原則,中興電工將在上半年的損益表中,攤列這 20 億元的虧損金額,最後將使半年報出現損益兩平局面;因此此一信息公開之後、2023 年 7 月 19 日、一開盤該股股價就暴跌,以跌停板持續到收盤。因此低檔有試煉、看得見價值,高檔的時候就要注意,系統性與非系統性風險;尤其是個股表現的目前台股市場,需要留意個股所屬的非系統性風險。
通常一個題材的發展,多是由醞釀、積蓄能量、擴張、引爆;以幾何圖形描述,這些類似拋物線的過程:由無到有、到昇華到最高峰,然後慢慢下降;這樣的模式滲透到,該項題材的每一個子產業。就像這次 AI 題材、也像上一波機電概念,東元電機、華城、中興電工個股一般。從年初至今檢視,這兩項題材還是有重疊的交叉時間,但最後多必須面對真實經營盈餘的檢視,就是 2023 年第二季的盈餘、與 2023 年半年財報的考驗。就效率市場理論 (EMH) 而言,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上市公司所公布的半年財報,會影響股價;持股者或潛在投資者,皆需以財報評估調整合理股價。
(聲明:本文為金融股市研究分享,不為運用本文投資操作者之損益背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