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新能源汽車是身陷債務泥沼的中國地產巨擘恒大集團旗下子公司,這加電動車公司曾在 2019 年自信表示有朝一日會挑戰美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 (TSLA-US)。然而根據 Hyperdrive 基於其財務文件和汽車保險產業數據估算,恒大新能源車每賣出一輛電動車就損失驚人的 1,080 萬美元,以其註冊的 1,300 輛電動車來看,總共虧了 144 億美元。
與此同時,私人控股的威馬汽車 (WM Motor) 上周表示,上海一家法院已接受重組的申請,因為該公司財務面臨危機。儘管為削減開支而進行大範圍減薪和裁員,但其銷量仍下滑 90% 以上。
威馬汽車成立於 2018 年,至少在投資人眼中其展現美好的前景,還吸引了百度 (BIDU-US) 漢騰的支持,然而銷量下跌重創這些展望與期待。
這兩家電動車公司裹足不前等待實現銷量目標之際,中國過於擁擠的電動車產業進一步整合的跡象卻正在浮現。與此同時,特斯拉和比亞迪等主導地位的車企正在變得更加強大──今年前十大電動車商有望占據中國電動車總銷量的的 80% 左右。
惠譽 (Fitch Ratings) 中國企業研究部主任楊靜 (Jing Yang) 認為,從信貸角度來看這些銷量低的電動車公司,可能面臨自由現金流為負值的風險,而且流動性風險也好高。此外,對於這些車商來說,很難進入債券市場。如果股票投資人和銀行轉身離開,其在融資風險就會上升。
除威馬汽車和恒大新能源汽車外,還有十幾個電動車品牌面臨銷量下滑。根據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 (China Automotive Technology, CATARC) 數據,雖然中國大約有 91 家活躍的汽車製造商,但其中近三分之一的電動車每季銷量不到 500 輛。相比之下,特斯拉上月就從上海廠出貨約 7.4 萬輛車。
舉例來說,中國規模較小的車商愛馳 (Aiways)、眾泰汽車 (Zotye)、海馬汽車 (Haima) 等品牌在鼎盛期,單季銷售可達數百甚至數千輛電動車。但 CATARC 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他們的註冊輛不超過 20 輛。
根據學術界和監管機構用來評估競爭並衡量市場集中度的「赫氏指標」(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該產業正徘徊在一個象徵從過度擁擠往適度集中過渡的門檻附近。
不過一些有前途的中國電動車新貴仍受投資人支持。例如小鵬汽車 (XPEV-US) 獲得福斯汽車 (Volkswagen AG)7 億美元的投資、蔚來汽車 (NIO-US) 已把 7% 的股份約以 7.4 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阿布達比控制的一家實體,並考慮在中東和中國再融資 30 億美元。
另外還有一些公司仍堅持要打進中國市場,就像小米集團 (1810-HK)。這家智慧手機製造商正在與知名汽車製造商就潛在的生產合作進行談判,同時也在等中國批准其生產電動車的許可證。
然而隨著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放緩,加上上個月國內需求下滑導致出口成長一倍以上,很難想像威馬汽車和恒大新能源汽車等落後的車企如能長期堅持下去。如果這些公司最終宣布離場,也會讓許多後來的追隨者感到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