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上路〉碳權買賣不能抵碳費 政府需推誘因活絡交易市場

鉅亨網記者劉玟妤 台北
TCDD邀請專家分享碳權相關經驗。(鉅亨網記者劉玟妤攝)
Tag

台灣碳權數位經濟發展協會 (TCDD) 為因應台灣中小企業的「碳焦慮」,以及台灣碳權交易買賣即將上路,今 (13) 日舉辦「碳權一條龍」研討會。TCDD 理事長黃釗盈也指出,初期開放的國際自願性碳權買賣交易不能與碳費相抵,因此政府需推出誘因吸引企業參與,才能活絡台灣碳權交易市場。 

碳交所將在 22 日開盤交易,加上全球 2050 年達到淨零碳排經濟,將投入 125 兆美元的投資規模,台灣企業如何因應這股潮流,除自發性降低碳之外,更重要的是如何透過碳交所的碳權買賣,達到碳中和,成為企業管理的重要議題。 

研討會中也邀請多位專家分享碳權相關議題。福華電子董事長洪奇昌分享碳權開發經驗,福華電子曾參與帛琉和印尼的自然碳權開發投資,他認為台灣參與國際開發案,必須採取團隊合作,與當地政府、企業一同組成國際聯盟。 

自然碳權開發要經過聯合國註冊申請,且需經過層層碳驗證標準 (Verra) 的查核、監測與審核。洪奇昌透露,目前手上有一案在公開審核期,年底前如果順利通過,就可以取得聯合國通過核發額度,在確認碳權多寡後,即可在國際碳交易所掛牌交易。 

研討會也邀請國際知名的碳權評級機構 Sylvera 專家,亞洲業務總監 Louis Booth。 Louis Booth 指出,要在 2050 年前達到淨零碳排,全球需大規模的經濟轉型,將帶動 125 兆美金的商機。 

Louis Booth 進一步指出降低碳排有兩種方式,可以是企業自願性及合規的降低排碳,也可以透過碳定價,購買碳權達到中和目標,他提到,截至 2023 年初,碳定價系統覆蓋了全球約 23% 的排放量。 

此外,由於新加坡在碳交易的領域可以算是領頭羊,新加坡安所杰 (ASJ) 資本公司代表張杰,就分享新加坡碳信用交易所 (CIX) 的發展經驗。張杰說明,CIX 有三種交易模式,分別是拍賣、項目交易市場以及交易所。CIX 的交易模式,可提供台灣金融與碳權投資人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