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不再金光閃閃!中國湧現基金經理人「消失潮」

鉅亨網編譯鍾詠翔
不再金光閃閃!中國湧現基金經理人「消失潮」。(圖:Shutterstock)
Tag

隔壁基金公司的一位姐姐懷孕了,宣布時已經六個月了。

聽到這個消息,在香港做共同基金的戴婷(化名)很意外。她原以為這位 40 多歲的姐姐會選擇當「頂客族」,因為對方「能力強,管的盤子很大」,而生育「對事業影響很大」——這在圈裡也是共識。

但就在 2023 年年初,公司剛公布完年終,姐姐就宣布懷孕了。

戴婷聽說,對方拿完獎金後,直接休了半年產假,「好像不是很 care 自己的盤,也不 care 還能不能回來」。

據《界面新聞》旗下《每日人物社》報導,這位姐姐的「消失」,並非孤例。在戴婷身邊,還有很多人選擇用調崗方式「消失」。

有一次,主管把戴婷叫到辦公室,「最近有幾個盤要空出來,你看有興趣嗎?」戴婷看了眼主管推過來的幾個盤,都曾是身邊同事負責的項目,但他們都決定從基金經理人崗位抽身,退到中後台負責數據、合約處理之類的工作。

更普遍的「消失」方式,則是人員優化。

戴婷在金融圈的同學中,2023 年有 60% 都離職了。有一次,她和同為基金經理的朋友一起吃飯,朋友接到 HR 電話,那頭問「什麼時候來辦理離職」,朋友這才知道,他所在的整個基金團隊都沒了。基金經理人、研究員、秘書等人員一共 40 多人,全都得離職。

事實上,從去年年初開始,就已經有明星基金經理人傳出職業變動的消息,先是代號為「科技大獵手」的信達澳亞基金經理人馮明遠接連卸下六檔基金,手裡只剩四檔。隨後,諾安基金經理人蔡嵩松在 9 月 29 日卸下完全部商品,且官方宣布蔡嵩松離職。

Wind 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 12 月 27 日,包括券商資管、基金公司在內的 197 家公司中,2023 年已有 357 位基金經理人離任。

投一波 撤一波 再嘆息一波

2021 年下半年,戴婷大學畢業後,用了短短一年的時間,就升職成了基金經理人。但她升職後,公司的氛圍就開始變得壓抑,負責主投中國市場的同事,臉上仿佛永遠都覆著一層愁雲,「總是唉聲嘆氣」。

每天起來,戴婷第一件事就是看股市走勢,可不管是 A 股還是港股,都好像「剎不住車一樣,一路向下」。A 股下坡路還能稍緩一些,港股在外資賣出後,從 2021 年 3 月的將近 30,000 點跌到了 2022 年 10 月的 17,000 點。

那時戴婷採用的打法是「游擊戰」,首要目的是躲避出現不確定性的城市。每天她都要緊盯每座城市的確診人數,再推測這個城市會不會出現變化,然後再研究這個城市有哪些大型工廠,會影響到哪些產業,要是苗頭不對,就趕緊減持。

每天戴婷都是一看新聞,趕緊跟老闆匯報,然後「分析一波,投一波,撤一波,最後再嘆息一波」,循環往復。

到了後來,「游擊戰」的打法也不好用了,只能硬等解封。

港股一路向下

戴婷記得,2022 年年底,公司的氛圍又重新振奮起來,所有人都在雀躍等待政策放開後經濟迅速回暖,同事「臉都要笑爛了」。

基金投資人也非常有信心,都往她的盤子裡扔錢,她管理的總規模人民幣 30 多億元,每天都會有將近 10 個點的錢湧入,那時戴婷每天都是瘋狂「買、買、買」。

看到什麼都覺得要大漲:

這麼久沒旅遊了,該旅遊了吧。

「重倉個航空」,酒店順帶也來一波。

「車也舊了該換車了吧」,再來一波電動車。

「沒結婚的該結婚了,要買房了吧」,再來一波房地產。

那時市場很熱,東西很貴。即便有些股票價格已經被推得很高了,有的已經漲到了 10%,但戴婷不敢不跟,「萬一再漲到 20% 呢?」。

那時他們的分析是:即便過陣子市場冷靜下來,價格下跌,但「逐漸恢復的經濟活動也會撐住」。

結果股市剛漲了兩個月,去年 2 月以來,港股就一路向下。從那以後,戴婷已經不記得跌過多少次了,只記得隔段時間就要感慨一次,「它怎麼還能跌」。

去年 7 月,她有一回一邊開會,一邊盯著剛出來的行業情況,一串數字蹦出來,戴婷心裡一咯噔,「完了,要垮」。

隔壁主投中國市場的組,同事的反應更強烈,不停感嘆「數字這樣要怎麼辦」。

從那以後,戴婷就眼看著基金經理人「消失潮」湧來了。再到後來,消失已經不再是什麼新鮮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