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ymond James Investment Management 首席市場策略師奧頓 (Matt Orton) 表示,投資人應該不必太難意高估值,而是關注現在「選股市場」的成長。
過去 18 個月的大幅上漲絕大多數是由所謂「七巨頭」大型科技股所推動,但它們的走勢已經開始分化。
在此期間內蘋果 (AAPL-US) 下跌 10%,特斯拉 (TSLA-US) 下跌 34%。微軟 (MSFT-US)、亞馬遜 (AMZN-US) 和 Meta (META-US) 分別上漲 11%、15% 和 37%。與此同時,輝達 (NVDA-US) 上漲了 77%,Alphabet (GOOGL-US) 變化不大,小漲 1%。
奧頓說,「我們又回到選股市場,特殊風險終於再次受到重視,這才是最重要的。這意味著有機會讓投資組合多樣化,採用效的方法,並放棄無效的方法。」
他指出,「我認為蘋果和特斯拉已經落後,而 Alphabet 的表現中等,其他七巨頭部分表現良好;這只說明了一個事實:基本面再次抬頭,並且有很多強大的因素。不僅是七巨頭、金融業的基本面實際上也開始改善。」
有關市場反彈的評論主要集中在美股的高估值。根據 FactSet 數據,輝達的預期本益比為 35 倍,而七巨頭的平均預期本益比約為 34 倍。在此同時,
遠期本益比 (P/E) 將該公司的股價除以其預期每股獲利。傳統上,高本益比被視為股票可能被高估的指標。
然而,奧頓認為,歷史比較不重要,因為當今的股市組成非常不同,「我要傳達的主要訊息是:不要在乎人云亦云,不要擔心 20、30 年前的市場是什麼樣子,因為市場本身已經如此『成長』,不僅是科技,而是工業、非必需消費品、醫療保健的某些領域,這些成長型公司擁有更高的本益比。所以我不認為市場應以 17 倍本益比交易的說法。為什麼不是 18 或 19 倍?」
成長型股票預計將產生高於平均水平的獲利成長,這通常是由於它們在科技和人工智慧等快速發展產業中的地位,或者因為它們擁有提供競爭優勢的獨特產品,像是開發減肥藥的醫療保健業者。
奧頓說,「我完全認為本益比可能會上看 20、21 倍,這是一個完全公平的倍數。這一切都與獲利成長有關,都與了解這些基本面的情況有關,並試圖避開那些獲利沒有積極變化的個股。」
他強調,「如果這樣做,無論估值多少,都可以享受成長。這對投資人來說,主要關鍵就是『尋找成長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