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與資訊〉永續環境 打破線性經濟創高值

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
工研院的機能型生物炭淨水資材,具備活性碳的物理過濾與陶瓷環的生物過濾功能。
Tag

撰文/陳怡如

全球高喊淨零碳排,須從根本改變產品的生產和使用方式,減少原生物料的開採,盡可能放大再利用材料價值,打破線性經濟的概念,發展循環經濟,讓垃圾變黃金。工研院研發多項循環再利用的技術,不僅減少碳排放,甚至還能發展出高值化產品,協助產業永續轉型。資源循環使用對永續環境至關重要,透過減少對原生物料的依賴,不僅能顯著降低碳排放、保護自然資源並減少環境汙染。以創新技術協助循環經濟的發展,讓產業在實現更加環保永續生產的同時,也能促進開發高值化的再生產品和材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產業帶來新的商機與競爭優勢,同時實現永續轉型,邁向淨零未來。

纖維分選器技術 1 秒精準分類回收織物

隨著快時尚席捲全球,衣服生產快、消費快、丟棄也快,每年廢衣物數量竟高達 1 千億件,高聳堆積的衣服垃圾山,成了一大環境殺手。因應永續循環趨勢,國際服裝大廠紛紛承諾 2030 年 100% 使用再生料源,全球亟需建立廢紡織品的循環回收產業鏈,但紡織品回收後如何精準分類卻成了一大挑戰。五花八門的紡織品材質複雜,包含聚酯纖維、純棉、彈性纖維,還有各種材質、不同比例的混紡,想要回收時,就必須先知道這件衣服屬於哪一種材質,才能進行後續對應的回收製程。為了讓廢棄衣服能有效循環再利用,工研院開發「織物回收用纖維分選器技術」,結合材料光譜技術及 AI 辨識演算法,透過掃描衣服材料上的光譜,辨識紡織品種類,每秒即可完成一件衣物分選,可大幅提升分類後聚酯純度達 95% 以上,減少聚酯再生成本。精準回收不僅可讓廢衣物再次利用,同時也降低碳排。以減碳效益來看,國內紡織業者回收再生 1 噸聚酯纖維,約可減少 0.88 噸碳排放;而一台分選機每年最大分選產能達 7,000 噸,可回收的 PET 料源占總體的 20%,意即可分選出 1,400 噸純 PET 料源,減碳效益高達 1,232 噸。

果樹枝條化身觀賞魚淨水資材

除了龐大的廢棄衣物問題,每年臺灣有超過 500 萬公噸的大宗生物性農業廢棄物,像是果樹枝條、稻殼、食品加工殘餘資材等,為解決農業廢棄物痛點,工研院透過精準的炭化與成型技術,打造「觀賞魚淨水資材」。市售的陶瓷環、活性碳淨水資材,孔洞中大表面積小,承載益生菌的效果較不好,加上材料表面過於微細、高密度,會過度吸附水中有益於魚類成長的微量元素,影響魚隻生存環境。工研院的機能型生物炭淨水資材,孔洞大小適中,同時具備活性碳的物理過濾與陶瓷環的生物過濾功能,可將魚缸的換水頻率從一周延長至一個月,且體積小巧,可放入一般濾盒或投進缸中,滿足無法插電及不便裝設過濾系統的消費族群需求。在高價海水魚市場中,為了維持海水的複雜菌項,魚缸所需體積較大,但透過工研院的淨水資材,可維持水質菌相穩定,亦可改用小缸飼養海水魚,而材料具有載菌機能,能打進更高價值的海水觀賞魚培育市場。

園藝用莿竹板 廢竹變綠金

臺灣常見的竹林,也是另一個循環再利用的材料來源。早期臺灣常用莿竹來製作竹屋、鷹架、竹筏的材料,隨著時代演進莿竹的利用率不如過往,但叢生的莿竹容易在天氣炎熱時引發火災,因此亟需找到去化方式,解決環境隱憂。工研院運用疏伐的竹材料性質,建立了莿竹製作流程,並與臺南龍崎農會合作,於竹林現地取材,經過層層破碎,將巨大竹子分解成 3 至 5 公厘的細竹屑,藉由特殊模具加工壓製,打造可應用於園藝的「莿竹板」。竹子是具有經濟生產規模的可再生性資源,也是絕佳的固碳材料。竹子生長期只需要 4 年,對比人造林通常要 10 到 20 年才能成材,頻繁更新下,可縮短取材時間,亦可吸存更多二氧化碳。根據統計,龍崎農會所屬林區每甲地的竹林,年固碳量就高達 51 公噸以上,配合疏伐後的莿竹板大量製造,成為有效並延伸減碳循環經濟效益的最佳代言人。相較市售的天然實木介質板,工研院開發的莿竹板穩定性、物理強度、防蟲性和防霉性更高,加上特殊的凹凸點設計,保水性更好。目前工研院已和鹿角蕨廠商合作打造上板植栽,未來將進行材料的碳足跡認證,使竹材料華麗轉身為可外銷的綠色生物質循環材料。

轉載自《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 383 期 2024 年 4 月號,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