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早安健康編輯部
痔瘡天后、人類肛門觀察學家鍾雲霓醫師說:「除非是新生的小 Baby,否則大家都有痔瘡啊!」
1893 年(清光緒十九年)一位清朝的官員吳大澂,在 6 月 13 日登報讚揚孫逸仙醫師的技術高超。這則刊載在《鏡海叢報》上的感謝函,用「神乎其技」來形容孫醫師的技術高超,只花了 7 天就解決困擾他 20 多年的痔瘡問題。大讚孫醫師妙手回春、奏效神速。
文中提到的孫逸仙,就是我們的國父孫中山,大家可能不記得原來他是醫學院第一名畢業的學生,專精西醫,這一年他在廣州設立了「東西藥局」,藉由醫術掩護革命。
沒想到國父也幫病人解決痔瘡問題吧?而且還神乎其技喔!如果他繼續行醫下去,應該也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一提到痔瘡,大家都很害羞,不太會是聊天時的主要話題,而且奇怪了,這跟腸道有關係嗎?當然有!除了自然的老化,痔瘡的形成跟便秘與腸躁有很大的關係。
前面我們已經知道,肛門的天生使命就是人體排泄物的出口,經年累月的使用,就會有老化與損害,想瞭解痔瘡形成的原因,就得從它的結構開始認識。
所以痔瘡在哪裡?首先它不是一個「器官」,而是生理構造的一部分,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鍾雲霓醫師說,從嬰兒時期開始,肛管內的血管和軟組織會隨著成長膨脹,逐漸形成肛管內部的軟墊。
雖然肛門口內、外括約肌能幫助體內的「物體」不要漏出來,但無法百分之百的完全封閉,所以「肛門軟墊」的作用就是讓肛門由內而外緊緊密合,讓我們就算偶爾腹瀉、腸內堆積糞水,也不會一走動就「外漏」。
肛門軟墊由 3 個組織構成:
黏膜下血管、結締組織、平滑肌纖維
當肛門軟墊因為各種原因生病了,就是我們熟悉的「痔瘡」。
鍾雲霓醫師說,以她在門診的臨床經驗,有幾種人得痔瘡的機率特別高,大概可分為 6 個族群:
老司機們:因為工作性質需久坐,下半身循環長時間受壓迫,加上不能隨意上廁所,忍便後會加劇肛門與直腸內的壓力。如機長、船長與司機(公車、計程車、遊覽車等等)
櫃姐、上班族、老師:同屬久坐或久站的工作類型
空服員、醫護人員:無法隨心所欲的上廁所
體重過重與孕婦:腹壓過大、骨盆腔循環受阻
服用含有瀉劑成分藥物的減肥者、腸躁症患者:排便不穩定
長輩:年齡老化因素
此外,常見的痔瘡發作會有 4 大症狀:
1. 肛門有東西、有異物感2. 出血3. 疼痛4. 搔癢
例如外痔或是內痔的三、四級,肛門口會有異物感。排便時身手可摸到凸出的肉球,但時有時無,或一直存在。
雖然是軟便,但也有血水。雖然慢性痔瘡出血不會太疼痛,但這樣階梯式的消耗狀態,等到病人來就診時通常都是臉色蒼白的狀態。尤其是血便不一定是痔瘡,鍾雲霓醫師說最好不要等,馬上就診,就算是痔瘡也不能輕忽。
一喝酒或吃辣,肛門口就熱辣的不得了,或是睡眠不足太累,腫脹和疼痛就會更嚴重,使人焦慮不安。
鍾雲霓醫師說,肛門跟嘴唇一樣相似且細緻,內為濕潤黏膜、外為細緻皮膚,過度清潔反而會造成搔癢與感染問題。她在臨床中遇到的多半是痔瘡脫垂而引起的肛門搔癢,病人卻以為是清潔不夠而更用力洗,越洗越癢。
來源:《早安健康》8 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早安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