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嘉伶、陳雅莉
未來,民眾的錢包裡將有「數位新台幣」(CBDC)?近年來,世界各國都在研究央行數位貨幣的可行性。中國、泰國已進入試點階段,日本、英國及歐元區目前仍在概念驗證或原型建構階段。台灣央行自 2019 年起,也跟進研究數位新台幣的可能性,目前初步架構已出爐,並將先從數位券發放開始試驗,若是能發放這類似政府 Coupon 券讓民眾體驗,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
近日央行公布最新的 CBDC 書面報告指出,台灣目前已建置 CBDC 雛形平台,未來可發行數位現金,提供民眾日常支付使用。該平台已具備零售型 CBDC 的發行、流通、轉帳、繳費、繳稅、購物扣款、現金/銀行存款/CBDC 間的兌換與兌回、自動轉換(超過錢包自行設定的限額,自動移轉至銀行存款帳戶)及自動儲值(錢包餘額不足,自動從銀行存款帳戶轉至 CBDC 錢包)等多種功能。
為了不影響金融中介功能,央行規劃 CBDC 初步架構與設計中,首先,平台採雙層式架構,由央行提供 CBDC 平台,於平台上發行並分配 CBDC 至中介機構,如銀行及電子支付機構等;再由中介機構負責為用戶開立錢包、提供 CBDC 和錢包介面(如手機 App)以及其他加值應用服務。
另外,為避免民眾將存款大量轉換為 CBDC,發行初期將不計息。央行解釋,如果 CBDC 大量替代銀行存款,可能影響金融穩定,進而衝擊現行貨幣政策的傳遞機制。不過,央行仍保留 CBDC 附息功能,以保持未來政策彈性。
基於風險管理的考量及民眾使用的便利性,CBDC 錢包將有分級制度,依對象、開立方式及身分驗證程度,分為不記名與記名錢包,並依據風險等級,CBDC 平台設有錢包儲值金額及交易金額上限。至於要開立記名或不記名錢包,用戶可自行選擇,而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使用金額上限」。中介機構也可根據自身風險考量自訂限額,但不得高於平台所設的限額。
例如,當用戶選擇開立不記名錢包,只需提供手機號碼,無須提供其他個人資料,可兼顧民眾隱私需求。若開立記名錢包時,須由中介機構執行 KYC(Know Your Customer,認識你的客戶)程序,並依現行有關資料隱私保護的規定,妥善保管與管理用戶個人資料。中介機構僅能查閱自己及所屬用戶的相關資料,央行也僅能查閱經去識別化技術處理的用戶交易資料,並不保存用戶明細資料。
央行規劃 CBDC 發行將踏出第一步,預計在今年底至明年初,由央行請數位發展部找某一部會,透過 CBDC 雛形平台發放數位券給民眾,如文化部發放文化幣給剛成年的年輕學子,作為未來數位新台幣上線的試驗。央行平台則處理用戶錢包內數位券消費後,所涉及的款項撥付與結、清算作業。
目前,央行旗下財金公司正著手進行以 CBDC 雛形平台與數發部「政府機關發放共用平台」介接合作事宜。財金公司也邀請國內 14 家銀行參與小規模的數位券發放測試,除八大公股行庫外,國泰世華銀行、玉山銀行、台新銀行、永豐銀行、中國信託與上海商銀等民營銀行也共襄盛舉,透過「TWQR」機制,發放類似數位券形式的點數給銀行客戶使用,預計今年底前就會完成相關試驗。
在數位新台幣尚未發行前,CBDC 雛形平台僅會先進行相關試驗,但清算過程不使用 CBDC,而是採用現行清算機制。針對外界關注數位新台幣何時才能正式發行?目前央行沒有時間表,得視國際趨勢而定,因為數位新台幣涉及跨境,目前國際上沒有數位貨幣發行,數位新台幣也無法推動跨境支付。
至於金融產業界對 CBDC 的反應,根據央行今年 4 月完成 CBDC 委外問卷調查中,金融機構、支付業者、虛擬資產業者等對 CBDC 的認知程度雖明顯高於一般大眾,但超過 7 成的基層金融機構,對 CBDC 可能帶來的影響表示擔憂,特別是可能弱化金融中介角色、導致資金成本上升或提高流動性風險。
不過,若有可行的商業模式或配套措施,或許可再降低業者的擔憂。而央行目前規劃的 CBDC 相關設計,包括初期不付息但保留付息功能、依身分驗證程度設定不同的錢包金額上限等,金融業者大多認為是可以接受的
未來,民眾的錢包裡將有數位新台幣,會想使用數位新台幣嗎?根據央行 CBDC 委外問卷調查報告指出,一般大眾(包括民眾、店家、攤販)對數位新台幣的認知度不高,但若能提升認知與理解度,使用意願將大幅提升。
央行調查顯示,民眾、店家、攤販分別有高達 92.7%、89.6%、88.1%沒聽過 CBDC,但透過相關資料解釋,對 CBDC 有更深入的認知與理解後,經再次提問,民眾願意使用度從前測 49.1%大幅跳升至後測的 71.5%。
不過,民眾仍擔憂隱私和資安問題。其中,45.2%的民眾對 CBDC 會留下交易紀錄感到擔憂。然而,若有國際資安認證,或政府只有在合法且追查非法活動情況下才調用資料,超過 7 成的民眾認為這能減輕其擔憂。
除了不希望被掌握消費行蹤外,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有能力或意願使用數位新台幣。該調查結果顯示,目前 73.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現金、非現金都會使用」,而有 25%受訪者基於習慣或偏好「只用現金」。
根據央行統計,2017 至 2023 年國內現金支付金額由新台幣 6.24 兆元降至 4.03 兆元,占 GDP 的比重也隨之下滑。相反地,非現金支付由 3.09 兆元大幅提升至 7.27 兆元。儘管行動支付百花齊放,但央行認為,在可預見的將來,現金與鈔券不會消失,仍會持續存在。
由於偏遠地區或弱勢族群仍以現金支付的比例較高,央行考量到數位落差,為讓偏遠地區或弱勢族群及不用手機的民眾使用卡片離線支付,目前也正在進行相關試驗,讓大眾在沒有網路的情況下,也可選擇使用手機或卡片進行離線支付。央行強調,如果未來決定發行 CBDC,仍會保留現金發行,以兼顧市場需求並顧及特定族群的偏好與習慣。
CBDC 的推動是一項巨大且複雜的工程,需長期並以階段式進行推動。央行也強調,CBDC 不是「先發先贏」的國際競賽,目前已發行 CBDC 或進行試點的國家,發展情況均不如預期。
可能就是大部分人對於實體貨幣的喜愛以及手握鈔票的感覺難以被取代,長年以來,美元紙鈔上都印著「IN GOD WE TRUST」,只要能被確認是真鈔,鈔票的價值自然浮現。透過現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千百年來市場交易的硬道理。把一些現金藏著當私房錢,也是世間常見的景象。
也因此發行 CBDC,在個人層次,有不少民眾可能擔憂自主空間易受數位科技的發展而被壓縮。譬如 CBDC 一旦成熟普及,人與政府之間的關係、隱私的範疇、個人自由的內涵等等,勢必都將被重新定義。
數位科技的應用勢必改寫商業層面的地景,搬動某些企業的乳酪。若 CBDC 普及,有些金融業擔憂,商業銀行的角色是否會受影響。即便設計上能讓 CBDC 仍須依靠銀行流通,因此避掉銀行被「去中介」的窘境,但透明金流下的新監管型態,很可能也將改變銀行的作業樣貌。
儘管有諸多因素待考量,讓人對「數位新台幣」既期待又怕受傷害,但央行這次考慮將先從數位券發放開始試驗,若是能發放類似政府 Coupon 券讓民眾體驗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開端,讓民眾親身感受「數位新台幣」的便利。
來源:《台灣銀行家》177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