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巴隆商週》專欄撰文者戴安娜 · 乔伊列娃的觀點。她深入分析了中國近期的經濟政策及其對全球市場的影響,挑戰了西方對中國經濟的悲觀叙事,並指出中國在面對挑戰時所展現的潛力和機遇。
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中國經濟的發展潛力提供了令人振奮的機會。近期,中國政府推出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這些措施不僅僅是一般的經濟刺激方案,更是標誌著中國在根本上調整其增長戰略,值得每位認真對待投資的人密切關注。
西方對中國的普遍看法是「不可避免的衰退」,而「中國見頂論」已被「中國是下個日本」的觀點所取代。然而,對於這一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悲觀預測者,很快就會發現自己站在了錯誤的一方。自九月底以來,中國推出的刺激措施旨在應對通縮及消費需求疲軟等挑戰,同時也針對美國持續施加的「脫鉤」壓力。
這場經濟改革的規模引人注目,根據分析,刺激方案的總規模可能在 4 萬億至 12 萬億元人民幣之間(約合 5610 億至 1.7 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 GDP 的 3.2% 至 9.5%。然而,這些措施的真正影響在於它們能夠為消費者和企業帶來信心,以及重新激發金融體系的創新能力,這些無形的效應雖難以量化,但可能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邁向新高度的關鍵力量。
此次政策轉向打破了長期以來壓抑投資者情緒的兩種主流觀點。首先,投資者應該摒棄「反增長」的看法。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務實的促進增長措施,重點放在提升消費者支出和家庭、私營企業信心上,以有針對性地刺激需求。
其次,中國的決策者正面對「日本化」的擔憂。與 20 世紀 90 年代日本的股市和樓市泡沫不同,中國的股市尚未出現泡沫。中國的股市支持措施是更廣泛戰略的一部分,旨在使被視為「賭場」的股市變得更加專業化,提高回報,避免資產負債表的衰退。
中國的生產率增長前景遠優於 30 年前的日本。從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到 5G、智能製造及人工智能,中國正為實現生產率的復興做好準備,這將抵消人口結構和資本過度積累帶來的負擔。技術上的突破有望成為釋放經濟持續增長潛力的關鍵。
「中國不可投資」的觀點未能把握中國不斷演變的全球地位。在一些西方投資者因地緣政治緊張而暫停對中國的投資時,中國則積極與「全球南方」國家建立合作關係,這是實現經濟關係多樣化、鞏固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首選合作夥伴角色的更大戰略的一部分。
儘管中國面臨挑戰,經濟轉型的成功依賴於地方層面的有效執行、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的恢復,以及中國在全球脫鉤背景下的應對能力。尋找生產率增長與安全考量之間的平衡並不容易,但最近的政策措施顯示,中國政府有能力應對這一挑戰。
對於願意透過各種新聞頭條放眼長遠的投資者來說,中國的經濟軌跡提供了令人興奮的機會。全面的改革方案——從貨幣和財政刺激到增長激勵的根本性轉變——體現了中國對解決周期性下滑和結構性挑戰的堅定承諾。
雖然風險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管理房地產行業轉型、確保消費刺激計劃和提高生產率改革成效方面,但對於那些能夠超越主流叙事視角的人來說,中國的經濟轉型將呈現出一個吸引人的投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