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知名投行高盛高盛集團 (GS-US) 最新指出,儘管貿易壁壘不斷增加,但製造業去全球化的跡象並不明顯,全球貿易韌性強勁,中國受貿易戰的影響並不大。
高盛歐洲運輸、基礎設施和建築業資深分析師 Patrick Creuset 上周三 (16 日) 指出,他的團隊透過分析貿易數據,發現全球貨物運輸量不斷成長,複雜性也不斷增加。這一成長和貿易摩擦加劇的結合為物流和航運公司創造機會。無論是全球製造業還是全球製造業出口,亞洲市佔率持續成長。
近年來,高盛一直在繪製全球成長最快和下降最多的貿易路線,在成長最快的 10 條貨物貿易路線中,所有路線都來自亞洲,實際上大多來自中國。
這些快速成長的貿易路線可分成三大類,一是「友岸貿易」,也就是沿著地緣政治斷層線重新調整貿易,例如中俄貿易的增長,另一個是中國出口新路徑,中國商品流入東南亞、越南和墨西哥等地,然後再從當地出口到美國。 在這些情況下,至少中間產品仍產自中國或亞洲,第三個則是常被忽視的亞洲與全球南方之間的貿易,除亞洲與歐美之間傳統貿易外,這類貿易路線表現強勁且活躍。
至於貿易下滑路線,當中許多都來自歐洲,還有一些來自與中國的貿易,這可能反映中國消費疲軟,這一情況相當於歐洲在世界製造業和出口市佔率有所下降。
Creuset 說:「我們報告中列出的全球最大貨櫃航運門戶排名也能看到這一點。若你把它畫出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都在亞洲。若與 15 或 20 年前相比,排名下滑的大港口都是歐洲港口。美國最大港口洛杉磯 - 長灘基本上是亞洲進口的門戶且一直在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已經實施關稅和更高的貿易壁壘,但制度的性質並沒有改變。
此外,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勞動成本也存在差異。雖然美國製造業一般工資接近每月 6000 美元,德國也差不多,但中國仍在每月 1000 美元左右,在東南亞其他國家甚至可能只有一半。
此外,在基礎設施方面,這在美國目前非常熱門。處理這些貨物所需的港口和物流基礎設施基本上都在亞洲,且表現最好的亞洲港口的生產力是北美最佳港口的兩倍。
一般來說,全球物流和航運業獲利將因貿易下滑而減少,但相反地,高盛研究卻顯示貿易一直在成長,即使幅度不大,且這些貿易的複雜性顯著上升。
基本上,當供應鏈本質上仍是全球性的卻較複雜得時,物流和航運的獲利潛力就會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