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本週的不確定性作好準備而不是試圖借機進行操作,同時繼續專注於在長遠前景中已知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歷經漫長且事端頻生的競選期後,終於來到 11 月 5 日 (週二) 的選舉日,美國選民將選出新一屆總統和國會議員。
投資者應如何部署和應對呢?
就如在選前的分析,我們認為押注於某一人勝選而相應調整投資組合布局十分冒險,尤其是當兩位候選人的民調支持度如此接近時。在選舉有結果之後的幾週可能會出現戰術性投資機會,但我們認為投資者在這段時期應該關注兩大長期動態,這兩個動態無論誰執政都可能會延續,就是美國經濟展現韌性和美國債務狀況轉壞。
誤差範圍
若要預測選舉贏家,我們沒有優勢,估計大部分投資者亦然。
最近幾週,民調平均支持度及預測市場都偏向於川普勝出。至於金融市場在為資產定價時,似乎也較多押注於川普當選總統,甚至連帶由共和黨囊括國會參眾兩院和白宮控制權,這從美國公債殖利率、美元匯價、加密貨幣和金融股均高升便可知一二。
我們認為,在部署投資組合時偏重於川普可能勝選是有風險的。首先,必須記得的重點是,2016 年川普當選時的投資對策,未必是 2024 年川普再次當選時的合適指引,除了政治和經濟環境今時不同往日之外,川普的勝利已沒有那麼意想不到,且大眾對川普的行事相較八年前也更加了解。
第二,不論是在全國或在搖擺州份,兩人在大部分民調結果的差距仍然在誤差範圍之內,而出現政權分立的可能性仍高,因此不管誰勝誰負,這局面也將對總統推行重大政策的能力產生制衡。
最關鍵的是,由於市場定價現已較大程度地預期川普將獲勝,這些操作所剩下的上行空間大概並不多。萬一川普確實勝出,特別是當他成為總統但國會控制權仍然分立時,這些「川普交易」便可能退場。
相反地,如果賀錦麗當選,可能會觸發投資操作大幅扭轉,而由於她的勝選可能是市場始料未及的,因此市場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全面反映新形勢。
波動期高峰來臨
不過,由於民調結果如此難分難解,我們有可能(甚或是很可能)需要幾天或是更長的時間才會得知選舉結果。國會(特別是眾議院)控制權的不確定性也可能較由誰入主白宮的不明確時間更長,而如果選舉結果引起爭議可能會使市場波動期持續更多天或更多週。
我們一直預期市場在大選臨近前將增加波動,而本週可能是這次波動期的高峰,並持續到選舉得出明確結果為止。這便是為何我們認為不宜進行大規模的積極操作,尤其是偏向於某一方勝選的立場。不過,有助於分散布局和減緩投資組合波動的資產例外,例如
放眼選舉之外
採取適度的操作靈活性可以讓投資者放眼於未來幾天的波動性和不確定性之外,並聚焦於一些在長期展望中已經確知的不利和有利因素。
如路博邁同仁 Ashok Bhatia 和 Brad Tank 在上週於本欄所言,美國公債可能面臨較大的阻力。信用利差目前十分收斂,美國聯準會寬鬆貨幣政策週期才開展不到七週,但市場因美國財政隱憂漸增而重新預期較高的中性政策利率,和較大的債券期限溢價,致使美國公債殖利率大幅上揚。
美國經濟和通膨數據表現在最近兩個月轉強,這狀況持續至上週公布的美國 GDP 增長和個人消費支出平減指數數據。上週五公布的非農新增職位數因罷工潮和颶風而大減,並與在上週三 ADP 發布遠高於預期的私部門新增職位數目形成強烈對比。總括來說,我們認為美國經濟的韌性可能迫使聯準會在 2025 年初暫停降息。
這些動態不論由誰入主白宮都可能持續。誠如路博邁同仁 Joe Amato 在兩週前指出,雖然川普在關稅、移民和財政政策的立場,可能意味著通膨將升溫和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但賀錦麗的貿易和邊境政策,以至對削減債務和開支的取向也不完全是較為溫和的。
然而,部分困擾債券的增長動能卻可能有利於部分股票。同樣地,當與選舉結果有關的任何不確定性化解,支持經濟和股市強勁表現的財政政策以及承險意願,有望在選舉後繼續存在。政治舞台上的一些確定性,可能有助於市場重新專注於經濟環境的基本面,進而有望促使美股表現由超大型科技股擴大至其他產業,而這是我們在今年持續預期的,並在第三季開始出現。
這就是我們應對本週選舉和此後潛在不確定性的指南。我們認為投資者應為波動性作好準備,而不是試圖押注選舉結果進行操作。當選舉結果明確之後,一些戰術性機會可能會出現,但切記要了解在市場定價中已經反映了什麼因素,而最重要的是,要專注於那些維持時間比政治雜音更長的長期動態。
本文提及之經濟走勢預測不必然代表基金之績效,基金投資風險請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本文所含資訊反映文件編製日觀點,其資料來自路博邁認為可靠之來源。路博邁並不對本文件內任何資料之正確性為任何陳述或保證,亦不保證這些資料所為之任何估計、預測或意見將會實現。本處所表達之意見,可能在文件發布後隨後續條件變化。本資料僅供參考,本公司並不針對個人狀況提供投資建議,投資人如欲進行投資,應自行判斷投資標的及其投資風險,並承擔投資損益結果,不應將本資料內容視為投資之唯一依據。本文提及之個股僅供說明之用,不代表任何金融商品之推薦或建議,亦不代表基金未來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