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徐千婷
中央銀行的政策工具箱裡有一件法寶叫作「前瞻指引」(Forward Guidance),這是指決策者向外界溝通未來利率路徑的作法,目的是希望透過引導市場預期以發揮政策效力。聯準會前主席伯南奇(Ben Bernanke)就曾打趣說:「貨幣政策 98% 靠嘴巴,2% 靠行動」(Monetary policy is 98% talk and 2% action)。
靠開口就能奏效並非奇談,有其理論基礎。根據利率期限結構(Term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中的「預期理論」,長期債券利率等於債券存續期間短期利率的平均值,所以中央銀行可以透過形塑市場對短期利率的預期,進而影響中長期利率的走向。這種策略各國央行經常採用,只是手法有異。
首先看聯準會(Fed),Fed 除了在 FOMC 會後的政策聲明稿中提及未來的政策走向之外,每年發布 4 次的經濟預測以及「點陣圖」(Dot Plot),明白點出 19 位 FOMC 與會者認為未來幾年適當的利率水準,每次公布都引起市場高度關注,希望從中判斷聯邦資金利率的運行軌跡。
至於日本銀行,採取的是一種「有條件的前瞻指引」,例如今年 7 月 31 日的決策會議就明確指出,如果未來經濟按該行的預期發展,日銀將繼續提高政策利率並調整貨幣寬鬆程度。
中國人民銀行過去並不常採用前瞻指引策略,然而,在 9 月 24 日推出大規模刺激方案的記者會上,該行長就宣布,今年底前可能還會擇機再降準 0.25 至 0.5 個百分點,這種明確點出未來貨幣政策的作法,可說是前所未有。
相形之下,歐洲央行的決策模式就偏向權衡(Discretion),總裁拉加德曾多次強調,未來將依據數據(Datadependent)及每次會議討論(Meeting-bymeeting)來決定適當的利率水準,不事先承諾特定的利率路徑。這與聯準會的作法各異其趣。
貨幣當局明確指出未來的利率路徑,就像是夜空中的北極星,可以發揮引導市場預期、降低市場波動的作用,如果輕諾寡信,或後來因為某些考量不得不改弦易轍,反而會折損央行的公信力,並造成金融市場無謂的波動。
以點陣圖為例,它不僅是預測(聯準會認為經濟將走向何方),同時也是一種承諾(聯準會未來將如何行動)。2021 年 12 月點陣圖顯示,聯邦資金利率到 2023 年底不會高於 2%,結果卻超過 5%,這一方面顯示聯準會的預測能力不佳,另一方面也代表信守承諾常常面臨現實上的困難。
總之,不管是點陣圖還是其他方式的前瞻指引,要發揮引導市場預期的作用,中央銀行除了必須具有相當的經濟預測能力,還要有落實政策既定路徑的強烈意圖。畢竟,做不到的承諾比沒給承諾更讓人挫折。
來源:《台灣銀行家》179 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台灣銀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