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自然》(Nature)雜誌週三 (20 日) 發布全球科研城市 200 強名單,前 25 名城市中,中國超過半數,並在十大科研城市佔了一半,且排名第一的北京對排名第二的上海繼續擴大領先。南京、廣州和武漢也位居全球前十強科研城市之列。
《環球時報》報導,這份由《自然》雜誌發布的增刊《2024 自然指數 - 科研城市》顯示,中國發表的研究成果繼續強勁增長,北京再次蟬聯榜首且優勢進一步擴大,其貢獻比重是第二名城市的近兩倍。上海擠下紐約成為第二名的現實,也進一步加強這一趨勢。
縱觀今年排名,一個有趣現象是中國省會城市的崛起,有些省會城市雖不為西方國家熟知,但正在與歐美的一些老牌科研中心同台競技。從西部的成都到東部的合肥,如今這些在西方相對鮮為人知的城市躋身前 30 名,與歐洲和北美的老牌科研城市並駕齊驅。
報導指出,隨著中國尋求廣泛傳播本國文化和創新,這些中國城市成為具全球競爭力的科研中心,這既有其自身科研實力的原因,也與經濟和政策等推動因素有關。許多快速發展的城市在電動車和太陽能等關鍵技術領域扮演「專家」角色。它們的本地目標與中國努力實現經濟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非常一致,像是旨在引領中國轉向重點發展知識驅動型高科技產業的政策。
上述增刊報告在週四 (21 日) 由 Springer Nature 分析解決方案中國區主管巨蓉於中國清華大學舉行的「科技創新中心與科研城市論壇」上發表。
Springer Nature 大中華區總裁安諾傑 (Arnout Jacobs) 表示,《自然指數 - 科研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從不同視角提供了城市創新的深刻洞見,全面揭示全球主要城市在科研實力、科技創新能力以及國際合作網路中的表現與趨勢。這些指數不僅為研究全球科技創新格局提供重要參考,也為推動城市間創新合作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援和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