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寶山
1990 年底香港恒生指數收在 3024 點,當時台灣
不過受惠於鄧小平南巡的改革開放,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透過深圳特區與香港的連接,中國內地得以學習到西方資本主義的運作模式,香港也受惠中國改革開放的紅利,恒生指數在 1993 年就回到了 11888 點,那年
反觀恒生指數在九七大限前刻意營造「馬照跑、舞照跳,香港 50 年不變」的人為繁榮景象,分別在 1996 年底收在 13451 點,1999 年底收 16962 點,分別超越
當時市場喊出台股應該有超越港股的條件,畢竟在個人電腦與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台灣以發展科技島戰略,利用中國低成本製造環境,將消費性電子出口到全球,回頭看確實是搭上了 30 年的科技高成長的好時代,台股的確是有條件比價港股。
但事實是經過千禧年的再次崩盤,
很簡單,錢的流向說明了一切,對於中國內地的有錢人或特權階層來說,「錢進香港」成為保住私人資產的途徑之一,而同時期的台灣則是「錢進中國」,前者是被錢淹腳目,後者是台北天母與東區日漸蕭條的景觀。
中國內地的有錢人把消費留在香港,而台灣有錢人把消費留在東莞與崑山,即便 iPhone 幾乎都是台廠做的,但
大家都說日本在 1990 年後陷入了通縮經濟,史稱「失落的 30 年」。其實同時期的台灣經濟也好不到哪去,多數留守在台灣的勞工過的是薪資停滯的 20 年,不知道這算不算台日經濟友好陣營。
2008 年又是財富重分配的一年,恒生指數收 14387 點,
直到 2018 年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台商才開始將供應鏈逐步撤離中國,分散到東南亞與墨西哥,以及回台投資。2020 年的 COVID-19 疫情,中國堅持「動態清零」防疫政策,使得世界各國驚覺供應鏈太過於依賴中國,而歸咎於政治制度的不同,依賴獨裁政體的風險太高,歐美為主的民主陣營提倡供應鏈重組,加速讓台商資金回流台灣,終結近 30 年的資金外流中國的局面。
2022 年中國因 COVID-19 疫情採動態清零防疫政策折騰了三年,中國民眾從花錢不手軟的消費觀轉為保守,加上烏俄戰爭與圍台軍演,半導體庫存可以說用了兩年才完成去化。而香港也因 2019 年的「反送中」事件折騰了一年之久,遇上了中國消費縮手,2022 年底恒生指數收在 19781 點,
2023 年 OpenAI 的 ChatGPT 3.0 橫空出世,把科技業拉出半導體庫存的泥淖,台灣受惠於北美四大 CSP 的雲端基礎建設,幾乎獨佔 AI 伺服器需求,讓
但是如果以市值的角度來比較,2024 年底的
只是好景不常,DeepSeek 打破了台灣獨享 AI 紅利的優勢,港股的科技股大多是互聯網巨頭,優勢就是海量數據與豐富的應用生態圈,過完農曆春節後,騰訊、阿里巴巴、百度、比亞迪等中國科技巨頭迅速導入 DeepSeek,看好中國科技巨頭將邊緣 AI 加速落實商業應用的前景,華爾街投行紛紛喊出重估中國科技股的投資邏輯。
2 月 21 日
2 月 21 日
恰巧前幾日川普接受 CNN 訪問時表示:「通膨又回來了,但我與此事無關。」他譴責拜登政府的「魯莽支出」是導致通膨的主因,並批評前政府「花錢方式前所未有,他們把九兆美元揮霍一空。」
川普的言論增加了通膨僵固性的疑慮,加上密西根大學消費者信心指數二月份月增率下降近 10%,降幅超出預期,美國一月份成屋銷售下降到 408 萬套,跌幅超預期,數據公布後市場避險情緒升溫,二月份美國服務業 PMI 跌到 50.4,創十七個月新低,顯示經濟活動放緩,服務業活動首次萎縮,市場指向受到川普大幅刪減聯邦政府支出的影響,甚至進一步聯想到 DOGE(政府效率部) 將大幅刪減高達 230 萬名公務員職務,可能導致接下來的美國就業報告數據疲弱,失業人口增加可能成為美股湧現賣壓的導火線。
以往當金融市場發生系統性危機時,聯準會的貨幣寬鬆政策是救命仙丹,但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會長 Kevin Hassett 表示,他與聯準會主席鮑爾恢復定期午餐會,將跟鮑爾及其他 Fed 理事討論彼此對經濟的看法,重點在於川普的意見能被聽到。
川普希望利率應該降低,但美國第一季核心 PCE 通膨預期成長 2.6%,高於預期,市場預期最快七月才會降息,甚至如果通膨再升溫,聯準會可能暫停降息,此時要保佑美國經濟千萬別衰退,因為降息救經濟跟升息抗通膨,無法預期聯準會將選哪一邊。
圖片來源:CMoney
來源:《理財周刊》1279 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至 《理財周刊》